英国经济学家导出“约会公式”,用科学算出愿意和你恋爱的总人数

科学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人类生活上的问题,包括恋爱烦恼,不论是对于稳交中或还没脱鲁的人,爱情从来都不是一道好解的题,世界上是不是存在那么一个约会公式,可以帮我们成为恋爱达人?

本文选自《你也被唬弄了吗?20个最容易被误解的科普知识》,作者轨道君(궤도)是年轻的科学知识传播者,毕业于韩国延世大学天文宇宙学系与研究所,他日以继夜地思考新点子,希望可以解惑大众都想知道的事。

开始之前,先熟悉一下约会公式

我居住地的人口数→其中异性的比例→在路上相遇的几率→年纪相仿的几率→

教育环境相似的几率→感受到对方魅力的几率→届时还活着的几率。

“请益” 科学可以帮我找到恋爱对象吗?

看到眼前的异性,内心小鹿乱撞,我想谁都有这样的经验吧?不过人是一种相当精明的动物,在原始本能产生的悸动镇静下来后,就会开始考虑将来的事。

“这个人真的很好吗?”“如果我告白,他会接受吗?”“他会喜欢我吗?”“他会不会跟我结婚?”“他是适合结婚的对象吗?”“以后会不会出现更好的人?”当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意识地蹦出、当你正烦恼这些无解的问题,通常此时这位条件相当优秀的异性,会像看到绿灯亮起时毫不犹豫地冲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与别人坠入爱河。

我想不管是谁,应该都有为爱吃尽苦头的经验。如果真的想不起来,你可能是连为爱所苦都没有机会的可怜人,或是极度正向思考的超级乐天派。在电影《星际效应》中,认为只有重力和爱情是能超越时空的力量。一提到重力,不得不提到广义相对论,但恋爱的困难却不亚于它。面对如此难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科学!

科学是爱多管闲事的朋友,话虽这么说,不代表它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只是它会丢出各种相关的好问题,用最高几率找出最接近核心的答案。现在,让我们把值得探讨的优秀问题列出来:

1. 我的理想对象在哪里?

2. 我的恋爱对象究竟有多好?

3. 何时才能遇到人生中最完美的那个人?

英国经济学者用计算发现外星人几率的“德雷克公式”导出约会公式

让我们从第一个问题开始慢慢解决。你可以用科学方法,找出理想对象在哪里吗?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这项挑战并不简单。不过别担心,科学家面临的挑战,往往是艰难的状况。看着漫无目的飘浮的云彩,可以预测天气好坏;也可从一些看似无关的因果关系中,分析股票趋势或支持率变化。只要努力一点,似乎就能找到理想对象。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在帮你安排相亲。找到另一半只是几率问题。

寂寞的母胎单身的英国经济学者彼得・巴克斯(Peter Backus)没有女朋友,朋友都知道原因出在哪,他自己却不明白。所以决定计算在他的居住地英国,究竟有多少适合他的理想对象。

经过一番思考,终于想出一个假说:“找到真命天女和在银河系发现外星人的几率相差无几”。于是,他使用一九六○年代由法兰克.德雷克(Frank Donald Drake)博士提出的:“德雷克公式”(Drake equation)。这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一种可以“预测出宇宙中能与我们通信的外星人数量”的公式。通过这个公式,彼得计算出英国有可能与自己发展出恋情的女性人数,所以也被称为“约会公式”。

约会公式算出愿意和你恋爱的总人数,结果是…

真有这么一回事?上述内容甚至出现在某篇论文中。为了取信于人,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有一名住在首尔的适婚男性,假设首尔的人口为一千万,其中百分之五十是女性。随着男子上下班的方式和路线不同,在路上与异性相遇的几率也有所改变。若先暂定几率为百分之一,对象立刻减少至五万人。由于必须遇到同为适婚期的女性,若把对象的年龄设置在一到一百岁,有百分之十五的人符合条件。

另外,相似的教育环境几率设置为百分之一,感受到对方魅力的几率为百分之五,相遇前还活着的几率为百分之十。上述条件加以计算,结果只有零个人可以与这位男子展开恋情。令人惋惜的是,这数值竟然连一个人都不到。

现在总算明白了,我的理想对象原来连构成一个完整的人都有困难,理想对象终究只是场遥不可及的梦。当然,世界上一定有人克服重重难关,最终遇到完美的对象。就像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外星人,若你已经领悟到理想对象可遇不可求,我们就继续讨论下一个问题吧!

我不是花心,只是不知道跟谁定下来比较好?

关于第二个问题“自己的恋爱对象究竟有多好?”我本来以为会得到相当客观的答案,其实并不然。简单说,这个题目是要了解交往对象的综合评价分数,以最客观的个人资料(包括年龄、外貌、身高、财产、收入、职业、学历、家庭环境、人脉和宗教等)为基础,进行等级评价的婚仲公司,对此也有很多曲解部分,无法随意对外公开。为解决这些疑惑,很多人会将自己的烦恼匿名发布在网络留言版,像是:“你们觉得我的男朋友如何?”“我可以跟这个女人结婚吗?”等。从网友答复的情况来看,似乎有意通过集体的智慧,来降低主观的意见,以获得更客观的答案。

这并非针对第二个问题来进行科学评分,严格说来,这是为了解决第三个问题,而必须执行的过程。想知道人生中最完美的人何时会出现?你就要对“最完美的人”下最明确的定义。“最完美的人”指的是在综合评价获得最高分的人。如前所言,这个分数不够客观,只能从个人观点出发,就对方身上的各项特质给予适当分数

俗话说:“坏的不去,好的不来”。虽然这句话可解释为好几种涵义,但这里用来表示:与综合评价零分的人分手后,就会遇到一百分的完美人选。这句话口耳相传至今,现在,我想从更科学的角度来解读。

根据个人心态和机会,完成的目标不同,事情也有所改变,但大致可从经验推论而出:

“一个人的一生中,大概会交往几位异性(或同性)?”举例来说,假设你是谈恋爱比较长久的人,一旦与某人交往,至少维持二年以上。若把二十岁到三十岁视为恋爱最佳时期,这辈子大概可以谈十场恋爱(若换对象的速度比较快,就能谈更多场恋爱)。好的,目前在十场恋爱中,综合评价分数最高的人,就是你该考虑安定下来的对象

用“最佳停止理论”帮你把不OK的人都变前任

何时该是最后一场恋爱呢?我们先假设一下。哪怕只是开玩笑,一旦宣布分手,你们就再也回不去了。当你和第一个人分手,遇到了第二个对象,此时你才突然发觉前一个恋人多美好,可惜时间永远无法倒流。当然,也有人开始忏悔过去的傲慢,复合后反而顺利交往的人,暂且排除这种情况。在你选择和第五个人定下来的瞬间,就没有机会见到第六号到第十号对象,做梦也别想。你和这些对象之间的可能性全部灰飞烟灭。这是理所当然,既然没有机会相见,你永远无法得知这些人的分数。

假设到此为止,现在只要可以确认,何时停止恋爱才最有效率,就足够了。此时可以派上用场的理论正是:“最佳停止理论”。这个理论常用于统计学与决策理论,而且也广泛用于招聘秘书或新入职员等各式各样的场合。最佳停止理论告诉我们,必须在什么时候停下来,才能停留在最佳状态。只要优雅地使用数学,找出这辈子最完美的另一半、并与他结婚的最佳几率即可。

每个人要交往的对象,或总共交往的人数都不一样。如果无限增加以后要交往的对象数量,简简单单就能得到最佳数值,这个数值是1/e(e= 二点七一八二八……就此省略)。依据这个公式计算,意味着今后要交往的人数中,超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之后,才能停在最适当的地方。其实不需想得太复杂,举例来说:假设某个人这辈子跟十个人谈过恋爱,虽然令人惋惜,但其中至少有三个人,绝对不会让人萌生结婚的念头。我们以第三者的角度冷静观察,试着比较他们各自得到的综合评价分数,然后记住最高分的人是几分。之后,只要出现分数比他高的人,即便只有一分之差,就是稳定下来的时候了。如此一来,你有相当高的几率,可以选出全体十名中,综合评价分数最高的人。

结论:理论存在盲点,向科学家请益恋爱可能有点危险

当然,这个理论存在两个盲点:第一,得分最高的人集中在前三次恋爱时,这种情况下,在十次恋爱全部结束之前,谁也无法做出选择。因为不管怎么等待,都不会出现比前三次得分更高的对象。最后,你也许只能一面回忆前三场恋爱、一面渡过寂寞的晚年。第二个盲点则完全相反,如果分数最差的对象全聚集在恋爱初期,根据最佳停止理论,由于分数差距不大,最后你只能勉为其难,选择分数略高的第四位对象。每人要求不同,或许你能得到幸福,但考虑到之后会出现分数更高的理想对象,也不能保证你得到的就是最佳结果

至今为止所谈的一切,前提必须创建在,恋爱或结婚的主导权是掌握在你手上,这些事情才有可能发生。至于对方是否中意你、是否张开双臂欢迎你的求婚等,都是未知数。或许你只能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向科学家学习如何谈恋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补充说明:再怎么说,理想对象也只是理想对象。无论你觉得西装有多帅气,你也无法穿西装躺在床上睡觉。若要比喻,结婚并不是派对礼服或舞台服装,而是一种选择适合自己日常服装的过程。所以比起西装或礼服般的对象,奉劝各位还是选择像睡衣一样的对象定下来吧!我的意思是,请你不要过度执着于综合评价分数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