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esforce正在谈收购Slack,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Salesforce是一家管理客户关系的软件公司,市值约2300亿美元,由贝尼奥夫(Marc Benioff)于21年前创立,是业界首先开创“订阅制”软件服务的公司。有人说,微软和Salesforce近年来的竞争越来越明显,假如本次Salesforce成功收购Slack,将会变成两大公司互较高低。

本文选自《开拓者:企业的力量是改变世界最好的平台》一书,由贝尼奥夫亲自撰写,贝尼奥夫过去曾收购《TIME》杂志,因此也早就是硅谷最知名的人物之一。我们可以从文章中看出他的思考风格,以及他处理危机的能力。

在得知我的美林证券个人财务顾问在电话线上,而且是一通“紧急”电话时,我推测,这可能代表两件事,而且那两件事都不是什么好事:要不是股市暴跌,就是我的投资失败。

但其实,他要传递的消息比那两件事都糟。他要说的和Salesforce有关。

原来,我的顾问打电话来不是为了我的投资组合,而是要警示我,我的公司正濒临失去美林证券这个客户的危机。

从失去客户的喜爱到失去订单,这段时间分秒必争

6年前,美林证券决定为旗下2万2000名顾问安装Salesforce软件,这是我们签到第一笔真正的大生意。我称这是一场大捷,而截至当时为止,这是Salesforce蓄势待发要迎接增长最确定的征兆。我的解释是,如果这家金融服务龙头企业信任我们,愿意把他们所有高度安全、技术繁复的系统和交易都交给我们管理(而且是在云计算),那么就没有什么事是我们办不到的。

现在,我们显然遇到一个问题。我的顾问刚步出一场全公司的会议,而在会议中,美林的首席运营官约翰.霍嘉提(John Hogarty)当着数千名顾问说,公司应该叫Salesforce一边凉快去,此语引起满堂掌声与喝彩。“这里没有人喜欢你们的产品,”我的顾问解释—-不用说我也知道,“你必须迅速介入,改正这件事。”

雪上加霜的是,这场“美林2013大叛逃”(我是这么想的),起因并非我们没有人可以控制的外部状况。美林不是受到其他竞争者的诱惑,也没有删减IT预算。发生这件事的原因简单而残酷:他们不喜欢我们的软件。

在清空脑袋和办公桌上每一件事之后,我的第一通电话就是打给赛门.慕卡希(Simon Mulcahy)这位当时41岁、伦敦出生的Salesforce主管,我们在2009年聘任他,处理一些最复杂的顾客工程项目。赛门之前是英国陆军军官,曾在世界经济论坛工作,他在那里构建一张“创新热度图”(InnovationHeatmap),这张图表极其精巧,连史密森尼博物馆(Smithsonian Museum)都想要收藏。

面临分秒必争的时间与庞大的压力,赛门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拜访美林的区域办公室。他与数十位顾问开会,希望能更了解他们(以及他们的同事)最讨厌软件的哪些特性和功能,还有他们希望我们如何具体改进。

巡回会议进行两周之后,发生一件有趣的事。赛门发现,他的访谈方式挖不到太多有意义、可采取行动的意见。如果换成是别人坐他的位子,看到顾问大部分的抱怨加起来,在软件上不过是相对简单的小修正,可能多半会觉得松一口气。但是,赛门无法释怀的正是因为这些抱怨加起来,似乎无法解释那些顾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挫折感。

看来,赛门的手中有一个谜。

原来问题出在商业模式,如何解决“服务订阅制”的重要缺陷?

回顾我第一次在甲骨文当业务员的1980年代,根本很少人会想到要与客户坐下来谈谈自家产品的表现如何,至于和客户一起参与无数回合的问题解决流程就更不用提了,几乎没有人有这种观念。在当时,甲骨文和其他增长快速的企业只坚守一项简单的策略,那就是“看到熊,就开枪”。换句话说,如果你和顾客开会,唯一的目标就是在会议结束时签下合约,而且在愈短的时间内成交愈好。

我从来就不是这种策略的信徒。它的问题在于它无法让任何人有动机去思考,顾客买的软件是否真的符合他们的需求,或者能否帮助他们朝自己的业务目标迈进。这种策略也不会给予很多时间去创建信任。

创立Salesforce时,我誓言要尽可能避开那种商业模式。当时销售企业产品的公司只有寥寥几家,而每一家都要求顾客签订长期契约,支付高额的维护费用。换句话说,即使你不喜欢产品的成效,你也几乎束手无策。

因此,Salesforce决定销售订阅方案,顾客可以在任何时间点取消订阅:这表示我们无论签到多少张合约都无关紧要,顾客的续订率才是衡量我们的软件能否满足顾客需求的指标,而这也成为测量公司健康的主要温度计。

我们花了一点时间才正确解出这个运营方程式。一开始,我们的顾客几乎全是小型企业,以信用卡按月付款,而且可以立刻取消。过了一阵子,我发现我们出现耗损问题,我们的运营哲学必须有根本的转变。我们不打算违背根本的商业模式,因此必须转而努力让顾客明白我们彼此的利益是一致的,我们的成功取决于他们有多快成功。

我们的第一步是在销售部门以外提供顾客另一个接触点,而接洽人员的工作是倾听,不是成交。我们创建顾客成功经理人团队,他们只负责一件事,就是理解顾客如何使用我们的软件工具,如果他们决定不再使用我们的软件工具,就和他们谈谈并找出原因。

日积月累下来,我们顾客成功经理人团队的重要性和人数持续增长。他们远远不只是尊享的顾客服务代表,他们是公司的眼睛和耳朵,搜集珍贵无比的反馈意见,让我们不只用于改良产品,也让这些改良能符合顾客具体而独特的需要。

不过,在2013年,这套制度似乎有所不足。美林的规模如此庞大,它的需求是如此专门、复杂而难以阐述,以致于我们没看出来,我们的产品无法完成任务。

观察顾客最受不了哪些“小毛病”,循线找到真相

此时,Salesforce已经成立14年,我们的工程团队已经成为一支所向披靡的队伍。我们有信心,具备足够的程序设计火力,不管任何错误都能修正。但是,即使在赛门与美林的顾问们开了一场又一场的会议之后,他仍然想不通问题究竟是什么,更谈不上需要做什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赛门开始有种感觉,顾问告诉我们的内容,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他注意到美林的顾问对于小毛病有很多意见(像是通讯录的浏览方式),他们认为我们应该能修正这些问题。但是,对于能从根本转变他们工作方式的整体重大改良,他们却只字未提,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体认到,我们的软件可能蕴藏着解决那些工作的力量。

因此,赛门决定转变方向。他把问题清单塞回公事包,然后换个会议开场方式:请顾问暂时忘记软件。他邀请他们把镜头拉远,不要着眼于工作流程的细节,然后向他们展示一幅观点更全面、视野更宽广的图像,呈现他们在工作中所面对的重大挑战。这下子,真相终于开始浮现。例如,当他们要求更快的浏览速度时,他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更聪明的“工作”,像是能够主动触发对客户相关事务的预警、引导他们得到实用的市场数据等。

赛门告诉我这个方法如何在顷刻间挖掘到许多有潜力的构想,这让我想起一句据说是爱因斯坦(我孩提时代的英雄)所说的话:“如果我有1个小时解决问题,我会花55分钟思考问题,5分钟思考解决办法。”

爱因斯坦终究还是对的。如果你把大部分时间和心力投入于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反而是简单的部分。过去,我们一直设法帮助顾客简化或自动化所有琐碎、单调、耗掉他们时间的业务功能。这件事有它的重要性,但是在一个科技蕴藏无限可能的世界,我们不能为了改良小地方而忘了退后一步,去找出顾客所面临最重大、最急迫、可能也会最痛苦的挑战,并找出因应方法。

这种转变的重要性怎么说也不为过。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为美林打造的软件。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打造的顾客成功基础设施。美林的顾问让我们明白,我们的进行过程必须以终为始。

适用于所有行业的客户服务:停止“开枪射熊”

借由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我们可以构建出顾客想象不到的方式,让他们借此提升效率。从那之后,我们知道,必须停止着眼于逐条解决待办事项,转而开始设法找出突破的方法。

这个哲理不只适用于软件业,甚至也不限于科技界。任何企业都能帮助顾客达到超乎他们想象的成就。他们要做的就是停止开枪射熊,然后开始倾听顾客真正需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