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上网就叫IoT?解析物联网的定义跟发展趋势

什么才是“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至今仍众说纷云,似乎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出区别。诸如市面上销售的物联网设备(手表、手环、音箱、锁头等),联网的本质与网络没什么差异,但何以被唤为物联网设备?着实让大部分的人搞不清楚。

市场上对物联网的说法也与时修正,从早先认为的联网设备就是物联网,近年的修正普遍以为,物联网不是联网的“设备”,而是联网设备的“服务”。但这也并非切合的说法,因为联网的设备或是服务,都是网络早已存在的东西,难道我们早已步入物联网时代?后来有人改称为“智联网”,但联网设备朝向智能服务发展,只是网络由智能观点着眼的说法,仍然还是网络的范畴中,总之与网络似乎仍牵扯不清。此外,物联网的商机被认为如此巨大,但打着物联网口号做布局的企业,却很少有赚到钱的;所以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网络里硬造出来的伪趋势。

物联网真正的市场在哪里?

市场与应用通常相互对应,然而物联网杀手级应用在哪里,许多市场分析仍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有的把发展焦点放在消费性终端应用,但参考其市场预估的增长数字,尚远不及智能手机的发展;这着实对看好物联网潜力的人来说是浇了一盆冷水。另外也有人提出,物联网是少量多样的长尾市场;但长尾市场的本质是市场不大,需要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几乎没有杀手级应用,这样的市场特性,让人无法抱持太大期望。

物联网还有一个常见的说法,预估传感器需求大量增长,以传感器运用在各种商品,搜集客户资料,因而形成数据服务的商机,实际上以传感器搜集的数据,进行数值分析或控制的方法,这些都早已存在。然而从商品进行客户资料搜集延伸大数据,将产生披露隐私的疑虑,故除了公共设施应用之外,大多难以找到符合商业应用的服务模式,它能具备多大的市场价值与商机,产业上仍然无法给出具体的典范。由上述分析其中可知,物联网与网络大部分应用似乎掺杂搅和,难以做出明确区隔,这也是根本的问题所在,自然找不到真正的物联网市场。

探究物联网的真正意义

物联网的应用场景早已存在于科幻电影中,当你沿着大厅走路时,前面的光会渐渐变强,身后的光会渐渐消失,音乐也会随着你一起移动,1995年Bill Gates在《The Road Ahead》(编按:台湾书名译为《拥抱未来》)书中,便预言智能家庭终获实现。而对于物联网这个词,海内外普遍公认的是Auto-ID公司Kevin Ashton所创,1999年他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最早提出物联网的概念,而后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报告中,将其覆盖范围进行拓展,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集成。

对于物联网的解释,近年大多普遍在“联网”的字义上做文章,因而忽略“物”在应用场景的实质差异,以致于物联网与网络难以做出区隔。实质上两者应用场景的差异如下图所示,过去的联网着重于用户与云计算信息连接关系,当网络发展进入移动服务时代,服务形态开始着重在用户与实体信息关系,故需以人的所在方位为中心提供服务,因此联网设备需与实体场景产生关联。我们以其服务形态的区别来说,网络对应的是线上服务,物联网则以网络架构对应线下服务,所以“物”所指向的就是“线下服务”,意指联网对应到实体世界的延伸,这是体现周边实体对象、设备、设施等各类项目,对于每个人所能提供的服务价值。

OMO发展趋势与市场

以上的论述让我们了解,物联网的“物”不是联网“对象”,而是联网的“线下服务”或“线下信息”。物联网与网络的差异在于,网络仅将信息引跳转至线上,物联网则是将信息完成线下、线上融合,物联网商机形成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实际上是线下、线上虚实融合OMO,Offline-Merge-Online)的发展趋势。如果将此发展扩大到更高的视野,OMO延伸的服务市场,可以区分为物联网大数据、新零售营销模式、以及实体搜索引擎服务,这些服务着眼的商机范围,都是锁定线上下服务市场。

物联网、新零售、以及实体搜索引擎来自不同发展面向,共同汇集于线下、线上融合的趋势之中,然而这三者的服务特性有何关联与差异?我们以信息共享级别做进一步说明,如下表所示,依据信息可收集与可传播特性,将信息共享级别之高低依次分为A、B、C、D四级。一般而言,信息共享级别越高则受众越多,相应服务信息的商业价值越高。

对于新零售营销模式而言,需要发展在完全共享的信息体系,才能促进市场的最大繁荣,所以信息共享等级需利基于A;对于实体搜索引擎服务来说,其目标是完成信息收集的最大完整性,所以信息共享等级可以涵盖A–C,但需要注意的是,非完全共享的信息需有安全机制,才能保障用户隐私权益;对于物联网大数据服务,信息共享等级可以涵盖A–D,若是信息共享级别较低,其数据大多不在延伸大数据价值,而是着重在应用的控制与管理效益。

OMO发展趋势的三大服务,皆需在共享经济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服务的最大价值与最大商机,相对于过去的线下商务是被动等待顾客,商机大多是依据人流状态决定,OMO趋势则将线下食、衣、住、行信息引导到线上进行,实现线下、线上的信息与流量融合效应,云计算B2C、C2C、O2O等营销模式,因此提升为OMO新零售模式,造就实体店商品拥有云计算搜索性能,云计算店商品具有实体店面交商机,进而运用实体搜索以及大数据服务,缔造线下更高性能的客户服务与撮合机制,创造未来供需之间更直接便利的渠道。

OMO发展趋势的市场规模以中国为例,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易观智库估算,2019年中国线退市场,占据社会消费零售总额80%市场,是线上消费零售总额的四倍,规模达到大约30万亿元人民币,此将是中国线下导入线上的潜在商机,而全球线退市场的潜在商机可达16万亿美元。所以OMO商机可谓十分庞大,虽然潜在商机并不等于OMO服务的交易产值,但指标意义在于等同的市场覆盖范围。

OMO发展的最后一里路

综观目前线下、线上融合的搜索方式,普遍以App作为线下搜索应用(例如,Uber、Foodpanda、Mobike等),但主流App采用资料串联架构,实际上是一种封闭系统,难以如同开放性的Web系统,发展跨应用跨服务的集成入口;加上用户安装App数量有限且高度重叠,致使大部分App在用户端没有市场,因此根据数据统计,排名前十的App囊括85%以上流量,而且高达90%以上的僵尸App(Zombie Apps,又称蚊子App),形成软件资源的严重浪费。

审视OMO在移动服务时代的发展瓶颈,App应用将服务信息各自导入自家的系统,形成各方服务体系互不相连的藩篱,许多推出的方案往往形成新的信息孤岛,App僵尸化延伸的负面效应,致使信息共享生态系统,面临无法创造最大繁荣的瓶颈,并且投入的应用服务因此受到抑制,例如公司官网便不会以App作为应用,因为可以预见信息流通问题,App若要扩张曝光率,通常需要耗费极大的推广资源。

分析突破信息流通问题的解决方法,问题症结其实不在App应用,而是如何将个别的封闭信息系统,转而成为开放信息并统合,才能让用户更加简单便利地找到服务在哪里,所以真正能突破OMO最后一里路的发展,在于一个可以跨应用跨服务的线下搜索入口,才能适时适地适人传递服务给需要的人,进而创建完整价值的信息流、服务流以及大数据服务。

市面上虽已发展跨应用集成的线下搜索入口,例如微信小程序、Amazon智能语音服务,Google地图等系统,但这些方案统合线下移动服务的方法,几乎着眼于串联App信息系统,对照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布局,似乎仍然欠缺完善架构与发展机制,因为这些服务源头并非来自开放的Web信息,而是意图将主流的App封闭信息导入自家的系统,在山头林立且互抢App资源的情况下,未来能统合成为线下搜索入口的机会不大。

解决OMO发展瓶颈的方向

面对万物联网时代的来临,联网的各种服务尚未支持统合的服务搜索系统,想要完成服务到任何需要的人身上,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这就是物联网服务无法全面扩展的原因,倘若这个情况发生在过去的网络,就好比服务信息没有搜索引擎支持,可以想象这样的服务性能,在网络场景也是难以蓬勃发展;所以若要突破App信息流通的瓶颈,达到线下信息开放共享的最大服务价值,最终需要倚重一个实体(线下/物联网)搜索引擎作为推手。

实体搜索引擎既是如此重要,尚未发展成形又是什么原因?归结根源于移动服务市场爆发以来,App成为了手机用户的核心应用,线下应用自此几乎采用App方案,市场多年沿袭于App使用,并无觉知问题的解决方向,所以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至今仍未制定Web的线下应用规范,以致全球开发者无法着力于Web线下应用开发,实体搜索引擎也无法实现自动化信息汇集机制。Web方案对于线下应用发展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不仅可以转化为实体化的Location Web,也解决了物联网互通互联的问题,并形成有利于实体搜索引擎发展的环境。眼下缺乏Web线下应用规范制定经验,且要达到加速填补规范缺口,企业可以锁定在相关的专业单位进行合作。

结论

线下、线上虚实融合的趋势,汇集了三大主流服务的发展方向,正是这个时代可遇不可求的机遇,线下、线上边界自此消失,营销模式得以提升为OMO新零售模式,联网的万物得以取得大数据蓝海商机,在“万物联网,搜索万物”的服务机制下,线下信息搜索、新零售业务、以及大数据服务的关键枢纽,实质的服务统合机制便是“实体搜索引擎”,它将扩大云计算搜索引擎的影响成为未来的主流应用,不仅接管用户的生活服务,也接管实体世界的广告与客户业务,未来商店将不再需要招牌广告,街头的面貌与生活方式将因此改变,社会中的各层面信息性能也随之提升,进而达到“人尽其用,货畅其流”目标,这就是OMO服务趋势对于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最后总结回到物联网议题,现今“智能”当道的时代,物联网企业提供的智慧服务系统,服务信息难以完成开放式的分享与集成机制,反而在网络的网络下互筑城墙,无法真正符合共享经济的价值所在,也无法真正获得物联网的市场商机。在物联网发展的道路中,笔者希望引领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物联网,什么才是物联网真正的机会,如果在这波的发展趋势中迷航,契机过去就不会再重来;也借由本文对物联网的发展分析,希望可以针对想抓住物联网机会的企业,引导发展与投资到正确的方向,并创造未来的巨大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