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视达、柯达、Nokia跌落科技浪头下…在“快时代”生存,品牌的必备能力是什么?

如果你有去那一天的音乐网发布会,你能预测到商业大街唱片零售店的末日将至吗?还有,当你首次试用苹果智能手机iPhone时,会料到诺基亚(Nokia)将会飞灰湮灭吗?第一次使用数字相机之后,会猜到柯达相机即将走入历史吗?

很少人在经历这些初体验时会产生疑惑,而能预料到结局的人就更稀少了。至于能够看出一项技术将导致某个产业没落,进而愿意赌上金钱和声誉,押宝这项破坏性技术的人,绝对是少之又少。即使拥有最多财务诱因的预测者(风险投资业),押宝之后真正获利的机会也只有5%。

以HMV(英国跨国连锁唱片行)、百视达(Blockbuster)和其他遭到高频变革重挫的大品牌为例,他们不觉得需要尽早体认到风向的变化,不需要从一开始就窥见未来。大规模给了他们时间,让他们能够做出困难的决策,以求在新世界中继续生存,甚至蓬勃发展。

然而这些大企业并没有因此而得利,反而等到一切都为时已晚,才设法寻求转变。拿诺基亚为例,该公司前首席执行官Stephen Elop的一句评语后来声名大噪,他认为自家公司正站在一个“焚烧的平台上”。为什么?

百视达于1997年进军台湾,巅峰时期全台共有134家门店,会员数高达330万人,承载着许多台湾人集体的回忆。然而,随着影音流媒体平台的崛起,结束所有直营门店,让许多网友纷纷大叹“时代的眼泪”。被趋势浪潮淹没!大品牌沦时代眼泪的3大主因首先,这些公司没注意到未来的发展,至少没有往正确方向关注。

每一家公开上市公司(任何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都被要求提前为下一个年度做准备。短期计划是典型的日常业务,总会视大环境的状况而定,把去年的数字拿出来加加减减几个百分点。大多数大企业也会预期遥远的未来,预测10年、20年、30年后的情况,虽然是宝贵的实验性演练,可是通常不会进行像样的投资。遗憾的是,这种预测演练并不常见,也许每5年才做一次。

一般来说,企业的中期规划做得很差,而这正是高频变革可能出击的期间。中期计划分别纳管不同产品或服务领域,多半纯属被动因应;这类变革计划以外部刺激为主,譬如政府监管、财源减缩,或出现竞争挑战等等。

简单来说,大多数公司根本缺乏正式的机制,无法窥看趋势,以及应对不久后可能降临的新生存威胁。

第二个问题是决策

大公司的权力往往高度集中,尤其是攸关策略方向的权力。决策过程需要能够协助组织采取适切行动的信息,但是这种信息在组织中的流动往往非常迟缓,而且经过一层又一层关卡之后,已经修饰过度,以致失去意义。组织核心的决策者常常把焦点放在必须立即出手的灭火行动上,以及他们已经知道并了解的竞争威胁上,至于企业外缘的现实状况,他们几乎被隔绝在外。

第三项问题是惰性

改变大型组织很困难,特别是长期提供相同服务的公司,而且该项服务又为股东赚进可观的报酬。这类公司受到财务和契约的束缚,多年来经过有机与优化发展,才能提供今日的服务,因此特别难以打破现状。从结构上来说,这些公司往往超级复杂,组织架构表盘根错节,不是难以理解,就是和日常现实严重脱节。打散组织架构再行重建,可能会对流程造成太大的破坏,哪怕这么做有利正确的最终目标,却可能害死公司。

前Nokia首席执行官Stephen Elop于2010~2014在任期间,Nokia放弃了塞班和Meego系统,拒绝Android,只使用Windows系统生产智能手机,公司连续多季度亏损,市值和手机市场占有率暴跌。有人怀疑Elop是微软派到Nokia的商业间谍,任务是降低Nokia市值以便微软收购,而他公开否认了这一点。应对高频变动的2大策略:保持灵活、加快决策

既有组织不是为高频变革打造的,业务流程也没有把高频变革列入考虑。我们的主管阶层没有接受过应对这类挑战的训练,更别说做好准备。除非我们正视这些问题,否则将有很多企业可能关门大吉。

有些人会说这是自然循环,就像经济学家熊彼得(Josef Schumpeter)形容的,“创造性破坏的必然循环是资本主义的关键”,只不过现在速度加快了。

可是我还是心存怀疑,为什么创造性破坏必须创建在失败之上?为什么我们不能重新调整组织,让它们变得更灵活?如此一来,组织岂不就能持续不断自我修正和自我投资,从自己的灰烬中重新站起来,在恒久的“浴火重生状态”中运行?

经济学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 1942)提出的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理论认为,在产业变革的过程中,不断从内部改变自身的经济架构——摧毁旧架构、创造新架构,而这“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是资本主义事实上的本质。

创造性破坏是浪费的过程。还记得创新的“刹车”吗?监管、财务、信任。既有企业已经拥有顾客的信任,起码一流企业有这样的信任。他们资源充足,了解立法,甚至影响立法,也容易获得资金。

可是,当前这些公司却把此等优势用来阻止变革,误信公司依然处在变革循环长达数十年的世界里,并且秉持这样错误的信念经营公司。这些维护现状的行动,将会导致报酬越来越差,直到他们明白过来,想要生存就必须推动改革,而不是和改革作对

但这并不代表你一看到某项潜在破坏即将降临,就该立刻把公司的未来赌在新方向上。不过你确实必须体认到,破坏力量已经产生,将会限制你反应的时间。很多位居市场导向职位的人,骨子里相当自大,你必须抵抗那样的心态,要理解今天的作为,明天未必收获成功。

一旦了解这一点,你今天就需要投资,增加组织的灵活度。这意味改善短期、长期,特别是中期的预期与计划,也意味要加快速度,从组织外缘获得最精准、有用的数据,加速决策过程。另外,这还意味替公司做好改变的准备,当时机成熟时,你需要能够快速行动,而不是被过去绑死

这一切都不是免费的,甚至也不便宜。组织要灵活,就必须付出代价。尤其当情势越来越清楚,你就会知道,这绝对是永续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