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科技带动了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

自全球最重要的巴塞尔艺术展取消今年3月香港活动,画廊和博物馆陆续关闭,国际间减少面对面的线下艺术活动,我们发现,许多艺术人文爱好者仍通过网络在世界各个角落寻找艺术品。换个角度看,这可能是件好事;疫情对生活的广泛影响,使艺术市场比以往更努力寻找与买家创建联系的新方法,尤其是时下年轻群体和那些对艺术品购买经验感兴趣的人。

在AR/VR、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下,艺术平台朝向了可负担、可及性高、透明且高品质的服务发展,也使得全球与当地艺术家获得更多关注。即便我们身在世界一隅,拜互联网健全发展所赐,科技已带领艺术产业进入疫情后的新生活。

疫情驱动艺术线上

过去,资本市场机制靠的是信息落差带来财富,然而伴随的利益冲突、环境风险和道德危机常导致更大损失。当疫情成了艺术产业数字化的主要驱动力,平台上的艺术品价格也相对变得透明,为许多收藏家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投机风险、提升市场对画廊运营的良性循环、增强二手市场机制的信心指数。

近期举办的线上艺博会,如Enter Art Fair(8/27-8/30)、June Art Fair(8/20-8/31)、SP-Arte Fair(-8/30),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艺术品价格已被广泛地公开化。除了常见的PDF电子画册、我们还能线上体验AR/VR,如游戏般使用WASD键移动,于画廊展位2D平面图与3D模型中随意跳转,或在斑驳的粉彩墙和光滑CG家具之间穿梭。整个过程难免有些怪谲,但我们的午后时光便在这无声静谧的大厅、贵宾室、廊道,以及倾泻的数字阳光中渡过。

可负担的交互设计

线上导航、虚拟现实展示和社交媒体(如FB/IG直播)的交互,拉近了你我接触与倾听的距离,与艺术大师对谈不再是遥不可及。艺术产业中,已有企业采用Artland虚拟展示或区块链基础的NFT平台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有效的数据收集不仅让画廊机构受益匪浅,同时为收藏家带来前卫的价值反思,使拥有那些激发灵感,承载美好时光的艺术品投资更有所值。

现有的AR/VR平台无需下载应用程序,就能通过浏览器轻松体验,甚至拥有线上客服,提供即时对话与作品报价,达到限定期间的24小时不间断服务。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使用沉浸式技术的博览会和画廊展示艺术家及其作品。

艺术品数据分析应用

许多人因疫情影响,半年多没有搭飞机出国旅行而感到不知所措。然而闲暇之余,我们反而拥有更充裕的空间,专注于艺术家及其作品本身的文本与可持续发展潜力。富艺斯拍卖行(PHILLIPS)认为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证券模型可应用于当代艺术。

8月6日,富艺斯拍卖行正式宣布与Tomasz和Konrad Imielinski父子团队合作,推出的“Articker数据库”。监测全球各地艺术媒体、艺术相关博客(Blogs)、学术研究等网站,从画廊、博物馆到艺术博览会,搜集超过16,000个出版物和50,000个公开信息创建庞大数据库,对结果进行加权汇总,预测下一位热门艺术家。

以非洲加纳艺术家Amoako Boafo为例,今年2月首登拍场,便在伦敦富艺斯的晚拍创下个人拍卖记录。2019年创作的自画像《The Lemon Bathing Suit》,连佣以英镑67.5万(约台币2,642万)成交,远超英镑3万估价。Articker资料显示,Boafo媒体曝光率在过去18个月增加了2,406%,增幅惊人。或许初步验证了备受媒体关注的艺术家,在拍卖市场也能得出好成绩。

另一位非裔美国女艺术家Tschabalala Self,去年她的画作首登拍场便以远超估价的价格成交。2015年创作的《Lilith》,去年在伦敦富艺斯估价英镑4万至6万,最终连佣以英镑12.5万(约台币490万)成交。根据Articker数据库,Tschabalala Self的媒体曝光率于过去18个月上升174%。

目前,Articker数据库已累计超过15万名艺术家资料,可说是目前全球资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艺术新闻信息数据库。首席执行官埃德·多尔曼(Ed Dolman)提到:“数字创新是富艺斯拍卖行的头号大事,作为员工与客户的工具,Articker价值无法估量。”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圈已有许多企业收购第三方平台增强业务拓展。若要顾及客户或收藏家隐私,优化客户管理流程,仍需长期投资大量沟通与技术成本,难以进行一次性的特定场景应用。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重视数据的累计,艺术产业结构也会随着时间相继迭代,变得更智能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