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紧吸你的眼球、Podcast狂听上瘾!自媒体创作者凭什么让人沉迷?

翻开YouTube播放记录,在过去10天里,我总共收看了《老高与小茉Mr & Mrs Gao》频道49部视频,从古文明、大洪水与巨石建筑之谜、外星人是否存在、到各种悬而未决的犯罪案件。连续10天、每天1.5个小时沉浸在YouTuber“老高与小茉”解说各种神秘难解的现象,连花钱订购的Netflix都被他们比下去,等回过神来已经是交稿期限,不禁让我认真研究:如此让人沉迷的自媒体,到底做了哪些厉害的事情?

以下内容是一个普通阅听者基于兴趣与好奇的归纳整理,包含YouTube与Podcast话题,并与传统媒体做一点比较。虽然会引用数据,但不是媒体产业整体角度的客观分析,更像一个沉迷者的行为剖析,一定有偏见与盲点。但如果能让漫游网海的大家产生一点共鸣,就太好了。

从外星人登上畅销书排行榜谈起

我是从今年上半年书市销售,体会到“老高与小茉”的影响力:1月出版的《海奥华预言》直到5月底被YouTuber“晓涵哥”和“老高与小茉”做成节目后,才瞬间登上书店销售排行榜第一,单周销售超过新书出版当月100倍,还成为上半年度Top 20的畅销书!

给没听过这本书的人“前情提要”一下,此书原文版在1993年出版,作者是法裔澳洲人,讲的是他被外星人带到名为“海奥华(Thiaoouba)”的星球,了解宇宙中有更高级的生命体存在,被传授了星际战争与人类起源的故事,灵魂轮回与提升灵性成为高级生命体的方法……乍看之下就是很“唬烂”的内容,有如电视节目《关键时刻》内子宫谈到外太空的书籍,中文版发行后不久即成为畅销书,不得不让我们承认自媒体的力量。

老实说,我在2年前曾看过老高的视频,当时只觉得“这什么怪力乱神,大家也信?”鄙夷了一阵;但现在,我才后悔被知识的高傲蒙蔽了双眼,畅销热潮出现必有原因,没人会拿自己的钱包和时间开玩笑。

直到自己也沉迷老高与小茉一阵子,感受到他们的魅力和知识正确与否无关,是基于“用视频把故事说得好精彩”,也发现这是所有自媒体吸引人的公用点,YouTuber善用图片说故事;Podcaster抓住用声音传递消息的特色;只要博客的文本精彩,今天依然深深吸引我追随。

老高与小茉的YouTube视频在文本与声音解释不清时,总是会有适当的图卡、动画、示意图来让阅听者理解。故事怎么说,才能带人快速进入话题?

“老高与小茉”到底好看在哪里,很多人讨论,有人说他们角色设置好,老高口沫横飞讲故事,小茉天然呆问一些状况外的问题;有人说他们会挑题材,外星人、古文明、神秘事件都是吸引人的话题。

在我从沉迷之中醒过来,终于可以理性看待之后,才惊觉他们说故事的能力强大到不行,制作内容、传递信息与抓住注意力的技术都非常精湛。

从制作内容看,老高只要一开始讲故事,当阅听者可能出现理解障碍,小茉就会代表“完全状况外的一般人”适时提问,让老高详细说明(比如海奥华星球的外星人为什么要带这个澳洲园丁上太空船,不是带其他人呢?)到任何人都能理解;也就是说,无论主题多么荒诞,他们说故事的技巧让所有人都能无障碍地进入状况。

从传递信息看,他们也发挥“视频”这个媒介的威力,当文本与声音解释不清时,总是会有适当的图卡、动画、示意图来让阅听者理解(例如故事发生地点、犯罪现场示意图、古文明遗迹的照片等等),这是其他媒介做不到的事情,也是我的双眼无法离开屏幕的原因。

老高与其妻子小茉于2018年开设《老高与小茉Mr & Mrs Gao》YouTube频道,讲述奇闻轶事内容趣味,短时间内突破百万订阅。

从注意力的技术看,当他们的叙事达到一定程度疲劳,故事听来有点累时,总会发生一些笑点或意外,重新抓回我的注意力(比如他们的小狗来闹场、嘴巴吃螺丝的重播、“5岁能抬头”的搞笑哏等等),有如搞笑艺人般非常厉害的技巧,不知道是老高与小茉默契太好,还是通过剧本设置和后期完成的,但一定经过长久的练习。

过去从事杂志编辑工作时,总编辑始终提醒:写文章必须降低读者的阅读障碍,要把专有名词解释到一般人也能听懂;要善用图文集成,让读者进入场景、理解内容;最好还有一点幽默感,或是用大小标题来持续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老高与小茉不但用视频完全做到,还超过文本与图像能完成的效果(就算他们改用文本创作肯定也很厉害),难怪能成为火热的自媒体。

善用媒体传播特性去说故事,是所有让我沉迷的自媒体都能做到的一点。

知识与娱乐,从双耳流进脑门

台湾Podcast产业在2020上半年迎来爆发潮,除了亮眼的创作者的听众急速增长,更有许多跨平台、素人投入创作,争相追逐着听觉经济的商机。

如果2018是YouTuber崛起元年(这年台湾破十万、破百万订阅的YouTuber人数增长一倍),那么今年就是Podcaster元年,目前台湾大约有2,000个本土节目,预计到年底达到3,000个,而上半年排名前10%的节目收听量增加了5倍。

Podcast之所以流行,一般说法是:它填补人们视觉之外的专注力缺口。手机或计算机屏幕只要在连接状态下,总是有回不完的信、即时通信与提醒事项的干扰,线上视频总是被置入广告打断,当视觉疲劳,听觉就成为可以沉浸的世界。

声音与视觉的吸收方式不同,阅读文本或观看视频都需要“主动”阅读,但听觉能够“被动”流入脑门。也因此,Podcast可以做其他事的同时听,舟车劳顿、吃饭、走路逛街、打扫或运动,甚至只把声音当做一种陪伴,不太认真听也没问题。

在算法统治下,视频为了广为传播变得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Podcast反而可以用节奏相对缓慢且更长的时间来说一件事,此外,它也是在脱机状态也能轻松享受的内容,总觉得需要付出的注意力比看视频轻松一点。

根据英国路透新闻学研究机构(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调查,Podcast听众的两大动机是“学习”和“娱乐”,年轻听众喜欢娱乐的比例高,随着年龄渐长慢慢增加学习知识的动机。

仔细想想,我还没有“打开Podcast只专心听,不同时做其他事”的经验,最常吃饭时一边收听,直到吃饱散步消化,刚好听完一个节目……比起一手拿筷子、一手滑脸书轻松多了,而且不会吃到一半才发现注意力都在回消息,好悲伤。

主打国际双语新闻的节目《百灵果》,在Apple Podcast排行榜名列前茅,进军Podcast两年来,单月收听次数已破百万。

自媒体创作的圈粉3大关键

自从5年前第四台剪线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关注粉丝专页、YouTuber、Podcaster等自媒体创作者,越来越少关注新闻台、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当然个人经验不能推导到所有人,但仔细思考前者让我沉迷的关键,整理出3点:

关键1.风格鲜明

拿老高与小茉来说,吸引我的并非内容是否科学、符合逻辑,而是他们投入在各种神秘事件的傻劲,就算是“伪科学”也让我看得很愉快。说故事频道的风格,和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与其计较对不对、该不该,是否讨阅听众喜欢才是重点。

这又引起下一步思考,如果继续被各种鲜明个性的自媒体吸引,那么传统媒体讲究的理性陈述、客观报道、信息正确与态度中立,是否不再重要?放弃了这些价值,社会是否损失了什么?

关键2.持续创作

传统媒体在一个品牌下,由许多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产生内容,不会有一天没有报纸、停播新闻、周刊杂志跳过一个礼拜。但只有一个人或小团队的自媒体,要持续产出内容并到达“质与量”的平衡相当困难。

对于阅听者而言,在茫茫网海中找到一个喜欢的自媒体很不简单;自媒体的内容时常是经由他人分享触碰到阅听者,或是阅听者主动搜索关键字时找到关联内容,有兴趣才会把过去的作品一次扫完(像是10天看了49部视频之类)。若要持续生产内容到能产生长尾效应,果然不简单。

关键3.共同兴趣(小众也无妨)

我喜欢独立音乐制作人杨威宇的Podcast《另一个维度The New Dimension》,因为听他讲音乐产业工作的种种,仿佛打开另一扇窗,让我看见以前不知道的世界。我也喜欢听出版人颜择雅谈书籍与时事、科普推广者王道还讲科技新知、台中科博馆馆长孙维新讲天文、政治学者李永峰讲日本政坛;多年前曾经很喜欢一个Podcast节目《六年级的音乐盒》,尽管停止更新很久了,它让我重温年轻时的流行金曲。

后来体会到,不论多么小众的兴趣,总能引起一群人的共鸣,只是困难的地方在于“如何找到这些同好?”算法真的能公平对待用户们的热爱吗?或者我终究会被挡在品牌资本与广告盈利的门槛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