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8小时“不合实情”,办公室真适合你吗?远程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近年来,“网红”逐渐成为许多上班族与学生群体心目中的梦想职业,并得以摆脱打卡上下班的桎梏。这些以内容创作为生的网红,大多本质上就是“远程工作者”,上班不受限于地点与时间——甚至称不上在上班!“办公室只是其中一个选项”的概念,显然是现代社会最热门的工作模式。

新冠状病毒(COVID-19,俗称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大型企业受到疫情波及,许多产业不得不试行、甚至是积极推动“远程”的工作形式,WFH(work from home,在家上班)一词更成为热门话题。相较肺炎传染煞不住车的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家,就台湾来说,由于疫情管控得宜而趋缓,远程工作似乎又成为可有可无的选项。

况且,远程工作真的适合你,以及每一个领域的产业吗?

就像数十年来,声称计算机、人工智能(AI)、或机器人会全面取代人力的预言,都忽视了许多产业特性本质上的差异,以及千丝万缕的商业发展脉络。因此,那些声称“未来所有人都将远程工作”的预言家,同样太言过其实了,不是吗?

我们不妨更务实地来仔细讨论,工作远程化究竟带来了什么变革?并探讨其中的深层价值观,用以查看所处的产业或自身工作状况。

对绩效有共识,才能解放被时间束缚的工作

最知名的远程工作倡议者,两位Basecamp项目管理软件公司的创办人,在《REMOTE: Office Not Required》(中译:远程工作模式,天下文化出版)一书中指出,“远程工作”追求的并不必然是全程远程工作,也未必是在家工作,而是放弃朝九晚五、必须在办公室待满8小时的工作定义。

对于众多脑力工作者来说,应该很能感同身受吧?既然是劳心的工作,何必是到办公室才算数呢?

在通勤、吃饭时间、在家都可能还在思考工作事宜,又岂止是上班打卡的那8个小时,才算是在工作呢?

劳心的工作,几乎不可能在上班整整8小时内全速运转,常不免会在下班后占据一阵思绪,那么“在办公室待满8小时”的劳心工作定义,正显得不合实情。

远程工作模式并非只有人远在天边才算数,在一条街外的地方办公也可以,管理者也必须放弃“盯着员工待在办公室”的绩效衡量方式。

对于管理“劳心产业”员工的老板或主管来说,则是必须放弃“盯着员工是否在公司上工”来衡量绩效,因为这经常与员工的真实绩效无关!

管理者真正的职责,在于创造让员工能高产出的环境,直接衡量真实绩效,并据此进行沟通或调整,最终目标是工作团队为公司贡献高价值的产能。

所以在远程工作的架构下,要衡量员工的绩效,没有苦劳、只有功劳!这其实是对管理者更高标准的要求,而不致流于“紧盯员工是否看似在工作”这种鸡毛蒜皮的表面功夫。

因此,远程工作的价值在于,让员工拿回对工作定义的主控权,更使得劳资双方都能真正以产出绩效,作为劳动契约的主要衡量标准。对于员工来说,必须放弃具体的时间区段来定义工作范围,需负起责任来为自己定义每日工作达标界线。

在这样的远程工作架构下,劳资双方的关系也必须更对等。

“时间自决”如何实现?当面沟通重要吗?

对远程工作模式有所质疑的管理者,经常会说:“我没看到员工,怎么会知道他有没有在工作?”

像这样执着于“微管理”的主管,经常会让独立自主的员工承受不必要的压力,最终只留下擅长安抚主管、或是惯于接受这种管理模式的职员。

这就像是许多身为父母的人,会想要盯着孩子念书,或是将孩子送往补习班念书——在孩子练习增长独立的某些阶段,紧跟在后的监督,或许有其帮助。但员工们都已经是出社会工作的成人了,管理者却还想要沿袭这样的“保母”模式吗?

至于对远程工作模式还存有疑虑的员工,多半是认为不在办公室工作会效率不高,尤其是与其他同事的沟通效率,比不上面对面的沟通。因此,远程工作模式对于还无法独立工作的新人来说,经常需要前辈指教提携,确实有其困难之处。

远程工作的弹性模式适用于每个人,无论是早鸟、夜猫,或中午得接小孩的父母。以此高效运行的公司,甚至无需设置时间表,让员工自己安排时间。

对于工作内容异动快,甚至还在探索市场需求、目标还不明确的创业公司,亟需倾团队之力跟市场对手比快、比敏锐的产品开发,由于远程工作的即时沟通效率较低,确实可能导致进展不佳。

然而,对于习惯在办公室上班的员工来说,有可能忽视了“面对面的沟通也经常中断彼此的工作状态”,如此一来会导致许多求好心切的员工付出代价,选择提早到公司、或是更晚下班,来获得一段不受其他同事干扰的工作时光。

事实上,我们真的需要大量地“即时性”面对面沟通吗?

更多时候,某些团队的员工倾向先依赖其他成员,来理解甚至协助自身工作内容,而非独立自主地为自己的事务负责。

远程工作模式带来的价值是,逼使员工放弃面对面沟通的效率,避免中断他人工作的陋习,转而学习排定任务的重要性,调整电子邮件、项目管理系统、消息或电话的优先级,来促进整体沟通的效率;且让每个员工在需要的时候,能为自己排定一段不受干扰的工作时光。

因此,不论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都需要更信任彼此独立的工作自主性。

同时,每位员工更需要为自己的工作安排负起责任,在更具自由性的远程工作模式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时段(可能是早上或深夜),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也许是在家或咖啡厅),以求更适切地发挥所长,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切换仪式,才不会效率不高或身心俱疲。

当然,如果员工还是喜欢“到办公室”,作为一种开始工作的“上班仪式”,或是需要办公室提供的充足软硬件资源,来加速业务处理;甚至只是喜欢一群人共同在一个空间里工作的感觉,依然可以到办公室——只是不再受限朝九晚五的死板时间,得以避开通勤高峰时段了。

当然,如果员工还是喜欢“到办公室”,作为一种开始工作的“上班仪式”,依然可以进办公室,只是不再受限朝九晚五的死板时间,得以避开通勤高峰时段了。

拆解传统工厂思维,喊出新职场宣言

现代公司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

自从工业革命以降,配置各种机器设备的工厂招聘大批大批的人们维持运行,这些出卖劳力为主的工厂员工,脱离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领着薪水、为产业创造利润。如今,我们几乎都忘了“家庭代工”这种产业形态曾经存在过。

随着企业继续发展,越来越多人改为进入办公室工作,转为劳心为主的工作模式;上班制度却一成不变,沿袭了诸多旧时代的制度惯习,一样要求人们朝九晚五,一样要求人们都到定点工作,还据此发展起“办公室文化”,在户外一起吸烟聊天、在茶水间交换信息,谈论团队成员或主管的八卦,创建工作同事群体的人际关系等等。

大型企业甚至希望员工“把公司当成家”,提供三餐饮食、建设运动中心、举办员工家庭日活动等等,为员工创建归属感,好让员工能更心甘情愿地在公司里上班,毕竟工作加上通勤时间,往往占去每位员工一整天(扣掉睡觉后)的过半时光!

更别说许多产业还有加班文化,使得工作几乎占去一个人醒着的多数时间。实质上,这正是公司压榨个人时间的成果,身处其中的“员工”却习以为常。

远程工作最关键的优势,便是让你能独处且进行深度思考,当你远离办公室的纷纭杂沓,才能在“属于自己”的地方,维持最佳状态、真正发挥工作效率以完成任务。

因此我们可以说,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获致的产业效率提升,其实是办公室文化不断掠夺家庭与个人资源的成果。

远程工作模式带来的价值,正是为工厂思维的公司治理带来重新查看、省思的机会——产业是否可能提供更弹性的工作制度,仍能保持优良的竞争力呢?近年来远程工作的盛行,开始给出了一些正向的答案。

在先进国家的城市中,创意工作者首先以个人名义发动这场革命,近年采用远程工作模式且成功获利的软件公司也开始出现,除了前面提及的Basecamp项目软件公司,还有Wordpress博客平台的Automattic公司、Gitlab版本管控系统公司、1Password密码管理软件公司等等,分享了许多实务经验。

远程工作的价值是反省既有公司制度文化,并为劳资双方带来更多可能性。你不一定需要远程工作,既有的公司甚至可能通过改善考核,或弹性工时制度,就能达到类似效果。

然而,如果是合适产业的创业公司,初创之时就培养出成功的远程工作模式,能为公司体质带来根本上的竞争优势,最终成为产品与服务特质的一部分,为用户带来独特价值。

本文出自《数字时代》315期2020年8月号《100大影响力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