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颗Tiger Lake CPU有40%性能差距,但Intel为何说“非常合理”?

搭载有Intel第11代Tiger Lake处理器的笔记本,预计从现在开始陆续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但是,如果你只想凭借着规格表跟CPU等级,为笔记本的性能进行高低比较,却可能会赫然惊觉同一颗CPU的性能差距,竟然可以达到惊人的40%。

就一般消费者的观念而言,假设其他搭配硬件通通相同,那么同样一颗型号的处理器,无论安装在哪一台设备上,理论上都应该要有相同的性能表现。只不过,Intel在第11代Tiger Lake CPU中,却有意“模糊化”这种判断原则,让消费者难以仅通过“规格表”,就比较出市面上笔记本的性能高低。

实际上,Intel在先前的第10代处理器,也就是Ice Lake CPU时早就有过类似做法,只是现在于全新的Tiger Lake CPU推出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但是,为什么相同型号的处理器,居然会造成高达40%的性能差异呢?这一切其实跟笔记本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传统上,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热设计功耗(TDP),规范了CPU的温度与时脉,而使设备能够在安全、不过热的状况下稳定运行。通常笔记本都能够自由调整TDP,让系统工作负载较重时,通过较高的功耗来提升处理器时脉,借以更快速的完成运算任务。

随着科技发展,Intel(还有AMD)都推出了Turbo Boost功能,让CPU能够在短时间内解放额定电压上限,相当通过自动超频来提高处理器时脉,并于过热风险出现的前一刻降速以确安全全。

Intel处理器可以进行单核心或全核心的Turbo Boost,正常状况下的功耗值为PL1,Turbo Boost状况下的功耗值则为PL2,而PL2所能保持的时间则称为Tau。

Intel高端主管Ryan Shrout点出Tiger Lake CPU设计思维的一项大改变,那就是不再以TDP来规范或定义新的处理器,而是改称“运行范围”(Operating Range),但同样以瓦特(W)为计算单位。

注意到Intel所公布的Tiger Lake处理器规格表,TDP字段已经被“运行范围”(Operating Range)所取代。

UP3系列的Tiger Lake处理器,其运行范围落在12W至28W,笔记本制造商可以针对同一颗CPU,发展出性能较差但强调电池续航力的PL1 15W产品,或者推出性能比较好但以PL1 28W功耗运行的笔记本。

换句话说,假如一台搭载了Core i7-1185G7处理器的笔记本,OEM厂商将其运行范围订在15W,那与另外一台规格完全相同,但功耗却订在28W的笔记本相较,两者的游戏执行效率将会有33%的差距。

同样采用Core i7-1185G7,PL1 15W版本与PL1 28W版本,却有近40%的性能差距。

先前Ice Lake处理器产品推出时,同样CPU却有着性能差异的问题,就已经被提出来进行讨论。Intel在针对Core i7-1065G7的HandBrake转档测试中,指出以15W运行的CPU可以短暂将功耗拉上25W,接着回归PL1限制以15W完成后续任务;至于通过25W版本执行的处理器,则是能够短暂将功耗拉上接近45W,接着才降速回到PL1规定的25W,以较短的时间完成工作。

Ice Lake处理器在HandBrake转档测试中,可以显著看出PL1设置对同一颗处理器带来的性能差距。

在某些测试下,相同CPU在不同运行范围所造成的性能差距,甚至可以达到40%,但对Intel而言却完全可以接受。Ryan Shrout说,OEM厂商对于旗下笔记本产品总是有着不同的定位,受众所需求的工作负载轻重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从Intel的角度看来,并没有哪一种设计可以被称为“最好”,重点应该在于提供给消费者更多样、更适合的产品选择。

只不过,Intel刻意模糊化规格跟性能之间关联,对于笔记本制造商来说虽然多出了很大的弹性,但就面向消费者来说,却几乎没有办法判断想要购买的设备,到底在较高或较低的状况下运行,除非他们亲自测试与比较。

Ryan Shrout表示,Intel目前不打算并进一步提供识别方式,帮助消费者区分CPU是在哪一种功耗下运行,当前Core i3 / i5 / i7 / i9的品牌结构,已经能够让消费者明确辨别他们对于产品性能所带有的期望,这也是为什么官方会推出Intel Evo这个新平台(识别)。

Ryan Shrout指出,Intel明白到头来“性能”依然会是所有最在意的事情,消费者和评测编辑可以自由使用各种软件工具,借以确定某台笔记本的各项电源参数与实际功耗,即便以官方的态度来说,他们还是希望消费者能专注于通过需求来挑选产品。

来源:PC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