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叔叔红翻全球50年!吉祥物营销比名人代言更有效益,设计诀窍在哪?

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为品牌设计吉祥物(Mascot),从早期家每家每户户收藏的大同宝宝、逐渐形成一系列角色的Open小将、到一度爆红的日本熊本熊等,都是吉祥物的成功设计案例。为何吉祥物有对消费者来说有着“名人代言”无法取代的特殊魅力?

“大同宝宝”是台湾家喻户晓的吉祥物。

事实上,“吉祥物”对品牌营销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们对陌生的事物(如产品、服务),更倾向以拟人化的方式来理解,吉祥物能替本身是中性的企业商品或服务,带来特别的人性化特征,让人对品牌特性更容易理解,并产生情绪连接,是将品牌“个性化”(personifying)的重要策略。

目前已有不少网站可以替公司低价创造吉祥物,而在Fivver上花费20美元左右,就能让做出吉祥物的动画。但吉祥物的“生命感”并非与生俱来,例如日本熊本县吉祥物“熊本熊”也经历了生硬、不讨喜的尝试阶段,后来经过许多试验,调整头身比例,在社群上“每日说早安”、上传“出差”到访之处的风景等“高情感含量”的交互,才慢慢被日本市民接受。

历史超过100年的Planeters吉祥物角色“花生先生”。

好的吉祥物能替业务和产品不断变动的企业,带来一种稳定的“连续感”,例如美国零食公司Planters的吉祥物MR.Peanut,就已经使用超过一百年历史,历经一战和二战等重大国际事件,至今仍然深植美国人心中。

从游戏营销界经典案例“高桥名人”,看真人吉祥物的实力

另一方面,吉祥物也不一定要是虚拟的卡通动物或角色。例如任天堂游戏大厂HUDSON,当年因宣传经费不足,曾指定一名内部员工作为公司吉祥物,而创造了一个名叫“高桥名人”的角色,HUDSON要求他能做到在游戏手柄上“一秒钟连打16连发”,从而塑造出某种神话般的传说,成为许多年轻电玩迷的偶像。

不过,有别于企业严格控制外观与代言行为的卡通吉祥物,真人作为吉祥物的“意外性”却更可能打中群众心理。根据游戏研究者低分少年介绍,高桥名人在某次营销活动上,突然喊出“游戏一天只玩一小时就好”,引发公司震怒,并认为是在反推销游戏。

但此举不但没影响销量,还带动了企业口碑提升。这是因为任天堂游戏主打的低龄市场,消费主体其实还是家长,高桥名人的发言让家长感觉电玩“不再是学习的敌人”。

这样的“吉祥物”对HUDSON品牌的象征意义,与普通人直率的个性结合在了一起,正如台湾人熟悉的“全联先生”和全联的平价感受结合,都已超过纯粹“代言”,而成为人性和品牌TA精准结合的代表

全联先生成功诠释全联“朴实无华、精打细算”的品牌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真人吉祥物。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对于原来就拥有卡通或动物吉祥物的企业,将自己的吉祥物“真人化”,却往往会引发旧有消费者的排斥,因为这些“真人”成为了中介,破坏了消费者对原本角色投射的亲近感。例如麦当劳曾将其吉祥物“汉堡神偷”以真人扮演,引起极大的排斥与反弹。

另一方面,吉祥物也不一定要代表整个企业或品牌,越来越多吉祥物是只用于某项产品线,或甚至代表某个销售时段。所有人都知道麦当的经典“M”商标以及麦当劳叔叔(Ronald McDonald),但其实麦当劳也曾推出一个戴着眼镜、蓝色月亮头的深夜吉祥物“Mac-Tonight”,作为深夜时段的吉祥物代表──它针对的TA也不再是年轻人,而是深夜仍能出来吃宵夜的成年用户群体。

O’reilly软件系列丛书,以特殊细致的画风作为品牌角色识别。

吉祥物甚至不一定要是特定的单一具体角色。某些象征或意念,累计久了,也可以成为品牌的角色识别,例如信息界人士一定不陌生的,介绍各种软件技术的O’reilly系列丛书,就是以各种濒危的动物的细致单色素描,作为所有书籍的封面设计,而这也在信息界成为一项识别度极高的角色塑造范例。

不过,O’Reilly出版创意总监埃迪·弗里德曼(Edie Freedman)也指出,书系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仍是那些呈现出“脸部”,并将脸转向读者的动物封面,而非如水母、棘皮虫等软件动物,可见拟人化的情感连接,对于消费者来说仍是至关重要。

无论如何,研究已经证实,对创业公司或中小企业来说,创造“吉祥物”比名人代言更有效益。但是要如何持续将“生命”吹进这个吉祥物体内,在社群贴文、实体营销上让吉祥物变得更加立体,仍是个别企业必须努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