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是以色列人的谈判策略,也是标准开场白

以色列是个移民国家,在一家企业里,就可能有俄罗斯人、美国人、亚洲人、阿拉伯人,如此多样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以色列独有的企业文化。通过《跟以色列人做生意,和你想的不一样!造就以色列成为科技强国的七大沟通和创新模式》一书,作者整理出以色列企业的七大特质,对于全球化企业的经营领导,提出另一番见解。

以色列的企业精神有什么特色?跟以色列人做生意,该如何合作才能顺利?

我在这个部分会详细说明以色列企业文化的每一个特色,也会引用各式各样的例子,阐述这些特色是如何展现在现实生活中。另外也会以实际的例子,解释与以色列人来往的最佳方式。

展现以色列企业文化的“ISRAELI™模型”

过去十年来,我经常与来自各地,包括印度、中国、日本、非洲、美国与欧洲的企业主管对谈,请他们分享与以色列人合作的经验。我依据这些访谈内容,再参考我多次与国际组织接触的经验,将以色列企业精神的七大特色浓缩成一个模型。

我开发的这个新模型叫做ISRAELI™模型,ISRAELI是取七个字的开头子母所制造的字。每一个字母代表以色列的一种企业文化特色:

I Informal 不拘小节

S Straightforward 直言不讳

R Risk-Taking 敢于冒险

A Ambitious 雄心勃勃

E Entrepreneurial积极创业

L Loud 声高气响

I Improvisational 随机应变

I代表不拘小节,不只表现在穿着上,也表现在沟通上,S代表直言不讳,我们说话向来很直接。R是敢于冒险、A代表雄心勃勃、E是积极创业,这三者相辅相成,因为一个企业家不但有很好的构想,也有实现构想所需要的抱负,还要愿意冒险,不惜一切代价达到目的。

L代表声高气响,不只是我们说话比较大声,也代表我们比较积极进取,还有以色列整体的热情气氛,最后的I是随机应变,因为我们以色列人很有创意,适应能力也强,思考会尽量跳脱框架。

以色列人不拘小节,职场上也穿便服!

以色列企业精神中不拘小节的一面,展现在许多行为上,例如:在职场身穿便服、同一个企业不同层级的员工,皆可平等表达意见、亲昵,例如询问私事、以绰号称呼。

趣闻一则:

一家全球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发出电子邮件,邀请所有员工参加新年的特别庆祝活动。信上并没有提到衣着规定。唯一关于活动场合的信息,是这场活动会在纽约州哈德逊河的一艘船上登场,现场会提供鸡尾酒

这家公司以色列分公司的两位高级主管莉娜与艾默,要搭飞机到纽约参加这场活动。莉娜接触美国人的经验比艾默多,先是联系纽约办公室的同事亚历珊卓,问她打算穿怎样的服装。亚历珊卓说,她为这一次的活动,特别租了一套礼服。大多数的以色列女人一辈子只会租一次礼服,就是自己结婚当天要穿的婚纱。不过莉娜听亚历珊卓这么说,觉得这次的场合应该很隆重,决定带上她最漂亮的一套礼服。

艾默却完全没请教别人的意见。他身为全球高级主管,经常出入公司位于第五大道上富丽堂皇的办公室。公司的员工也都习惯看他穿西装打领带。他认为既然这一次是交谊活动,就应该穿休闲装出席,穿牛仔裤会比较有亲切感。

活动过后几天,莉娜与亚历珊卓联系,在纽约上班的亚历珊卓一开口就对她说:“莉娜,艾默是怎么回事,怎么穿成那样?未免也太随便了!”莉娜向她解释,以色列的文化比较不拘小节,艾默穿牛仔裤,是想表达跟员工平起平坐,站在一起的意思。亚历珊卓却不能苟同。她觉得艾默是冒犯了纽约的同仁。

在很多国家,专业精神并不只是表现在工作能力上,也包含其他方面的表现,例如衣着得体、守时与礼貌等。大多数的以色列人即使在职场也穿便服,并不觉得一定要穿职场正装。以色列人生活在气候炎热的国家,穿衣服比较讲究舒服。以色列人的专业精神,主要是以“工作表现”衡量。

大多数国家的商业圈都有一套专业服装标准,硅谷也许是个例外。在硅谷,非正式服装才是王道。脸书创办人扎克伯格跟其他人可以穿运动衫跟牛仔裤上班,但有些上班族还是认为,拥有几十亿美元身家的人可以穿得很“酷”,但职场正装才能展现出认真专业的感觉。

我们也应该记住,不同的商业领域有不同的习惯。例如金融界与法律界人士的服装比较正式,在以色列也一样。但企业家与高科技产业人士的穿着,就非常随意且时尚。

在以色列,以“绰号”相互称呼表示亲昵

以色列商业界不拘小节的特色,也展现在人际交互方面。例如以色列人可能跟你才见过几次面,就询问你的私事,例如结婚了没有,有没有孩子等等,或者用绰号称呼你。就连以色列总理纳坦雅胡,也是众人口中的“比比(Bibi)”。同样的道理,前以色列国防部长及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亚阿隆,也被人称作“鬼怪(Bogie)”。

人与人之间互相以绰号称呼,感觉比较亲近,甚至很像好朋友。在小小的以色列,几乎“谁都认识谁”,至少两个人很可能有共同认识的人,所以以色列人觉得互相以绰号称呼很正常,是件好事。亲昵是以色列企业文化的典型特色,毕竟以色列企业文化相当重视个人的人脉。

求职文化大不同,以色列主管直接问你“上一份工作薪水多少?”

以色列的文化比较不拘小节,所以求职面试往往一开始是求职者与人力资源主管随意聊天。聊天的内容可能会涉及比较私密的主题,例如“我能不能跟你上一个老板联系?”、“你上一个工作的薪水多少?”诸如此类的问题。

求职者如果不是以色列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很不高兴,不会设法了解文化差异,加以克服,反而是沉默不语,结果就是双方都因为沟通故障而灰心。

什么话都可以说≠可以在下属面前质疑主管的策略

直言不讳的行为包括:说话方式很直接,很坦诚、对话的主题变动得很快、轻松/简单与清楚的沟通。

趣闻一则:

约翰是一家总部设于伦敦的高科技公司的销售部副总裁。最近三个月,他都在规划团队明年的业绩目标。他召集团队成员开会,说明策略与目标,以及每一个成员要扮演的角色。约翰强调,这次会议开放大家畅所欲言,也期待大家的回应。到了开会当天,约翰介绍完他的策略,大多数的团队成员都很兴奋,问了一些相关的问题。

约翰的团队有一位以色列籍销售主管名叫约西,最近调到伦敦。他对约翰的策略有所顾虑,而且他跟其他同事不同,就在会议上直接说出想法。他说:“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把一直在做的小案子放在一边,只专注在几个大案子上。小案子的长远收益比较高。”约翰听完约西的话,表情明显不悦,再度强调明年的重点是把握战略机会,整个销售团队都应该全力以赴。

那次会议的两星期之后,约西觉得约翰找他商量的次数明显变少。他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再度展现以色列文化特有的直言不讳,决定直接找副总裁谈,问约翰是不是对他有什么意见。

约翰是英国人,很想以英国人固有的委婉方式回答,但还是决定一反常态,跟约西直话直说。他对约西说,很少人会在下属面前批评主管的策略。约西听了很惊讶,对约翰说:“可是你说过要让大家畅所欲言,难道你不想听不同的意见?”约翰说,不能因为他说畅所欲言,就真的以为什么都可以说。他建议约西,下次要是有不同的意见,最好私下找他谈,不要在整个团队面前跟他唱反调。

以色列人直话直说,想什么就讲什么

人类学家霍尔是第一位将文化按照坦率程度分类的学者。他在《超越文化》一书提出低场景文化与高场景文化两个概念。

在高场景文化,很多事情并不会明说,必须借由肢体语言及文化知识进行推断。属于同一个文化的人,较能理解彼此那些没有明说的想法,以及潜意识的意念,外人就不容易理解。霍尔认为,诸如日本、印度、中国都属于高场景文化。

在低场景文化,好的沟通必须精确、详细且简单,消息的表达与理解都是通过字面的意义,很少会有弦外之音或是话中有话。霍尔认为,美国是世上最低场景的文化,加拿大、荷兰与德国次之。

以色列的文化乍看之下似乎是低场景,主要是因为以色列人的文本表达较为直接。但我觉得这种分类法稍嫌偏颇,因为以色列人的小团体之间也会使用很多肢体语言及共有的场景,况且希伯来文只有四万五千个字,很多字都有很多种意义,要依照上下文以及语气判断。

例如希伯来文的Shalom一词就有和平、和谐、整体、完整、兴盛、幸福等意义,也经常用来表达“哈啦”与“再见”的意思。以色列人也会使用很多俚语,这都代表非以色列人想要听懂以色列人说的话,光是理解字面意义并不够。

以色列显然属于低场景文化,但我认为应该将直接言谈或间接言谈当成一种变量,单独拿出来与其他国家比较。把各国依据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的程度进行比较,以色列绝对是沟通最直接的国家。

以色列人直言不讳vs. 美国人迂回含糊

在以色列文化中,想听懂别人的话,不需要花费太多心思。以色列人会把心里的想法直接说出来。以色列人认为你弄错了,会直接说:“你错了。”邀请你到家里,也是真的认为你会光临。你问他们的意见,他们会认为你真的想听,也会直言不讳。以色列人将这种沟通方式称为dugri。

在另一方面,中国、印度这些使用间接言谈的文化,重视的则是圆融与含糊。例如印度的企业文化就深受阶级制度影响。在印度,老板问员工话,员工几乎都会回答“是”,但这个“是”有很多种意思,例如“是,您的意思我懂,但我不敢苟同”、“是,我会照做”,甚至有可能是“是,但我不做”。

美国人比较常用外交辞令,所以在美国,意见不合可以用更圆融的方式表达,例如“你的建议很有意思,我们以后再讨论”。美国人小小年纪就学会这种迂回的语言。以色列人习惯了直来直往,分不清这么友善的话语究竟是不是代表真心认同。以色列人直话直说的习惯,在美国人看来会觉得粗鲁、企图心强。由此可见,想知道员工说“是”究竟是什么意思,就要先弄懂文化场景。

以色列人的“直白话”在美国吃闭门羹?

几年前,我在纽泽西州发布一场演说,结束之后有一位名叫夏伊的以色列听众找到我。他说,他在美国生活了十五年,要是刚到美国就听见这场演讲该有多好,就不会闹那么多失礼的笑话。他具有以色列人的直言不讳个性,也因此得罪不少美国同事与员工,在职场上迟迟无法升迁,想必也是坦率惹的祸。

举个例子,夏伊有一次直接告诉员工,工作表现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他完全是出于一片好意,那位女员工听完却伤心哭泣一整天。他现在知道,直话直说会伤人,从此都要先思考再开口。现在的他比较圆融,遣词用字也会考量员工与同事的文化背景。

他现在比较会用以下的方式表达他的意思:“我知道你是好意,但你有没有想过……”、“你说的有几点我很认同,也就是……但是……”。

夏伊说,像这样把一句话拉长了说,对话气氛会比较融洽,但他还是挖苦这种句子是“马屁话”。

以色列人在谈判桌上竟是狠角色

以色列文化确实偏好直言不讳、简单的沟通方式,但谈判就未必是如此!以色列人无论是与职场上的合作对象谈判,还是与朋友谈判,都有可能会舍弃一贯的直率作风。以色列人在工作上,以及在日常生活上,都有强大的好胜心,一心追求获利,要证明自己是“零合游戏”的赢家。

以色列人只要认为施压会让对手放弃,就会毫不犹豫施压。在谈判桌上,他们明明知道有可能,为了迷惑对手,也要故意说“不可能”。以色列人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会虚张声势,大喊“不行!”。在欧美,谈判双方也能保持友好,与以色列人这种企图心强、以目标为导向的精神形成强烈的对比。欧美比较能接受双方都满意(双赢)的局面。

要记得,以色列人虽然向来直率,在谈判桌上却很强势。“不可能”之类的话语,对他们来说是谈判策略的一种,也是标准开场白。

要记住:以色列人在谈判桌上跟你唱反调,是因为他们希望……最终能成交,还要尽量争取他们眼中最好的条件。以色列人也会讨价还价,不一定会摊牌。跟以色列人谈妥协议之后,记得要白纸黑字写清楚,再小的细节也不要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