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亚马逊补贴壮大,为何瑞幸走上造假路?

一堂新台币1,676亿元的课,除了道德,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关于“补贴神话”的启示?

4月3日,就在中国的清明连假前夕,曾创下最快首次公开发行(IPO)记​录、创立18个月就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瑞幸咖啡,各门店前都挤满了买咖啡的人流,人龙可长达数10米,后台系统甚至因此宕机。

但,面对疫情时代的大好生意,员工心中却丝毫没有喜悦,因为这些顾客都是来“挤兑”手上的咖啡券。

就在前一晚,美股开盘前,瑞幸突然发出公告,“自爆”该公司2019年第二季到第四季之间,虚报高达22亿人民币的业绩,并宣称,业绩造假与该公司首席运营官刘剑有关,相关事项还在调查。

截至4月6日,该公司股价暴跌83%,落到4.39美元,短短3个交易日,瑞幸市值蒸发约新台币1,676亿元。

擅长“造梦”吸引投资

如今面临3,400亿索赔

瑞幸坦承造假,并非“良心发现”或“挥泪斩马谡”,而是在下一季财报即将公布,但会计师事务所很可能不愿再签核的窘境下,试图止血。

早在今年2月,国际知名做空机构浑水(Muddy Waters Research)就发布了一份他们所收到、长达89页的匿名报告,指控瑞幸财务造假。

该份报告动用了92名全职和1,418名兼职人力,在中国45个城市、2213家瑞幸门店,录下大量的证据,并从超过1万名顾客手上拿到近26,000张收据,拼凑出瑞幸在订单数、客单价等各种数据造假的图像。

目前,瑞幸除了面对舆论压力,更可能被美国证监会调查与开罚,如果再加上投资人的集体诉讼,有律师估算,该公司可能面临约112亿美元、约新台币3,400亿元的赔偿,这很可能让瑞幸面临破产。

对此,向来被认为擅长操作资本游戏、“造梦”给投资人的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称:“我非常羞愧、痛心……过去2年公司跑得太快,引发很多问题,现在狠狠地摔了一跤。”

但,瑞幸究竟是“跑得太快”,还是其实在商业策略上“跑错了方向”,因此运营成绩无法匹配其所描绘的美梦,必须造假?

《商业周刊》访问专长于研究科技产业、新经济模式的政大商学院副院长邱奕嘉,探讨创业公司企业补贴模式的偏见与误区。

补贴不是原罪

瑞幸借此抢市,追赶龙头

首先,“补贴”本身并非是原罪。

一直以来,瑞幸的商业模式,是靠大量补贴,快速吸引消费者、开分店扩张,消费者甚至时常可以拿到“1.8折”、“零折”(指免费)的优惠券。瑞幸表面上一杯咖啡定价约24人民币,但事实上,以该公司2018年财报所披露的数字换算,一杯咖啡实际售价仅约9人民币。

快速扩张策略下,2020年1月,它在全中国直营门店已超过4,500家,超过星巴克,且让后者倍感压力。例如,瑞幸主打将咖啡外送到办公大楼内,后来,星巴克也开始跟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外送平台饿了么合作,拓展外送市场。

“严格讲,瑞幸的第一阶段(指快速扩张期)没什么不对,其实做得满漂亮的,”邱奕嘉表示,补贴是很多创业公司企业初期为扩大用户基数,都会使用的方法,例如全球旅宿平台龙头Airbnb、电商龙头亚马逊,都曾靠补贴策略壮大。

瑞幸的第一战,包括比星巴克便利的App点餐,以及大量通过商办电梯广告、祭出免费招待咖啡,让上班族扫码下载App;再经由微信公众号告诉第一批会员,推荐朋友下载可让彼此都获赠一杯咖啡,带来裂变营销的扩散效果。这确实让业界龙头感到威胁,并引来华尔街投资人追捧。

败在错估“网络效应”

跨界太杂,本业无法有综效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

一是,瑞幸所选择的战场──咖啡业,并没有明显的“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

网络效应指的是,一项商品或服务,会因越多人购买或使用,而使更多人也想使用。例如:你会因越多朋友使用Facebook或Instagram而想使用该服务;会因一个购物平台有更多买家、卖家在上头,而更愿意使用该平台。

“但,喝咖啡这件事情,不代表越多人喝,你会更有意愿购买,”邱奕嘉指出,咖啡业并无显著的网络效应,同时,用户转换成本也低,“你今天喝了瑞幸,不代表明天没办法去星巴克”。

当所处的战场,网络效应已不明显,消费者转换成本又低之下,邱奕嘉认为,瑞幸应快速运用累计出的庞大用户,拓展出第二步、第三步能发挥综效、且具竞争门槛的商业策略。

例如,电商平台对用户而言,转换成本也很低。因此,如中国的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金融体系蚂蚁金服、物流网络菜鸟物流等服务,建起生态圈,绑住一开始“冲量”策略下招揽到的买家与卖家。

亚马逊同样通过可享免费快速到货、影音流媒体服务的“亚马逊Prime”会员制度,与后进者难以复制、高门槛的绵密物流网络,留住用户。

瑞幸虽也持续有新动作,但却是在App上开商城,卖科技、3C商品,或甚至是开设新的子品牌卖茶,都被外界认为“捞过界”,或无法与原先的咖啡本业发挥综效。

从细分市场反攻主流

重点是“保龄球道策略”

“我们讲平台增长,很重要是细分市场的增长,而且是打保龄球道的策略,”邱奕嘉解释,保龄球道策略是由高科技营销大师杰弗里‧摩尔(Geoffrey Moore)提出,意指企业进入新市场时,应选择群体小、但用户明确的细分市场,逐渐优化产品,拓展到其他细分市场,最后打入大众。就像保龄球打到第1支球瓶后,要再靠着第1支球瓶击中第2支,第2支击中第3支,甚至最后能全倒。

例如Facebook,当年便是从哈佛大学通讯录,逐渐拓展到波士顿区域的学生,再到常春藤名校、哈佛大学等校园,最终到其他大学和高中生,甚至所有大众。

“但瑞幸第1个细分市场,是喝咖啡的上班族,跟它后来拓展的市场关联性没那么强,就像很远的2个球瓶,第1支倒了,跟第2支没关系。”邱奕嘉说。

大多头时代,“补贴、圈用户、不问损益”的快速扩张模式,可以被始终相信“明天会更好”的资本市场,以“本梦比”诠释。华尔街著名空头投资人查诺斯(Jim Chanos)便针对瑞幸事件诘问:“投资人到底要被这些看起来太过美好的公司烫到几次?”

但,当全球即将迎接萧条,补贴模式虽不会因此告终,我们却都能更精明的问:补贴后的下一站,究竟是什么?要往哪里走?从过去的一头热里修正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