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路易莎与上万超商追兵,星巴克靠3招巩固台湾咖啡龙头地位

“台湾咖啡龙头要换人当了吗?”2019年12月,本土连锁咖啡品牌路易莎,以分店数489家,正式超越台湾星巴克(Starbucks)的480家,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然而,如果以2018年的总营收成绩来看,台湾星巴克营收约新台币109亿元,是路易莎(30亿元)的3倍以上。事实上,自1996年进军台湾以来,星巴克目前依然是全台总营收最高的连锁咖啡店。

此外,根据餐饮产业观察媒体《食力foodNEXT》的调查,台湾人对连锁咖啡店的选择偏好而言(不含独立咖啡店、便利商店等其他渠道),有41.53%的受访者平日最常光顾星巴克(路易莎以23.56%居次),在消费者的“心占率”可见一斑。

当台湾有成千上万家便利商店,消费者可以轻易买到铜板价的现冲咖啡;别具风格的独立咖啡店在街头巷尾林立,且像路易莎、cama等中等价位本土连锁咖啡店的规模日渐增长;在台湾即将迈入第24个年头、始终给人高价形象的星巴克,要如何在激烈竞争的态势中,稳居咖啡龙头地位?

“我们希望带来“价值”高于“价格”的感受。”台湾星巴克营销部主管经理李威仪表示,价值来自于做到好的消费者体验。因此,除了提升产品品质与本地化之外,星巴克也持续借助科技辅助,优化顾客的购物流程,同时深入了解顾客需求,提供更加定制化的服务。

跟进支付科技,开发虚实便携卡

2002年,悠游卡正式在台北地铁开通使用,是台湾最早推出、流通最广的电子票证;为跟上数字趋势,台湾星巴克于同年推出接触式芯片便携卡,消费者可在卡片中现金储值,在全国门店消费,这也是台湾星巴克最早导入的支付科技工具。

“那时候算走得满前面的,消费者还是以现金结账居多,我们甚至在想,是不是走得太前面了。”李威仪回忆。结果初代便携卡在2002年2月推出后,不到一年就卖出超过70万张,市场反应热烈,不但将“太前卫”的疑虑一扫而空,更由于每年都会推出约10款新卡面,掀起消费者的收藏风潮。直到现在,便携卡每年还是可以卖出近50万张。

在便携卡推出约10年后,考虑到用户反馈“接触式卡片易磨损,担心储值金额、交易数字会不见”,星巴克导入感应式二代便携卡,采用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小小的技术改进,不但解决了消费者的疑虑,也提升了购物体验。

到了2014年,因应智能手机普及,台湾星巴克推出自有App,消费者用手机号码就可以申请虚拟便携卡。

于此同时,观察到消费者以现金支付的比例逐渐下降,台湾星巴克也积极导入移动支付工具,包括Apple Pay、Samsung Pay、Google Pay、LINE Pay与街口支付等。截至目前,星巴克的移动支付加上便携卡,已占实体店面整体交易方式的50%。

“我们都是跟着科技进展在走,满足客户的需求。”李威仪这么说。

近年来,“会员经济”与“点数经济”成为零售业热门关键字,背后的获利公式无非是利用各种营销活动合作,招揽新客户,并吸引新客回购变熟客,再鼓励熟客消费更多。

抓紧熟客贡献,“金星礼”要让点数更好用

尽管星巴克早在2002年就开始经营便携卡的储值机制,吸引熟客回购,然而,由于早期卡片并未记名,卖出再多张卡并不代表实际会员数,也无法掌握会员的消费习惯,给予个性化的营销推荐。

虚拟便携卡与星巴克App于2014年同步上线,推进移动支付让台湾星巴克更贴近人手一机的消费生活。

因此,台湾星巴克在2014年推出自有App的同时,也开始规划星礼程(My Starbucks Rewards)机制。当年,美国星巴克的星礼程机制已经上路1年,确认了会员分级的重要性,“在与美国星巴克的电话会议中,对方要我们赶快编预算、人力,先做准备。”

2016年,台湾星巴克正式推出星礼程机制,消费者可以依据累计的消费金额,成为新星、绿星、金星会员,享有不同的权益与优惠。迄今,台湾星巴克的星礼程已累计223万名会员,消费金额占总营收一半以上,高居亚太区第一。其中,最高等级的金星会员约50万名,贡献金额更是高达整体营收4成以上。

“台湾客人比较有人情味,原意跟品牌交互,也原意把品牌当成朋友。”而从消费纪录里,星巴克也更清楚会员的需求,再针对会员的需求去深耕。李威仪说,“我们认为应该Focus在金星会员,因为他们的贡献度最高。”

今年3月,台湾星巴克将推出“金星礼”:一改以往台湾星巴克会员累计的红利点数,仅能兑换门店中的饮料、糕点;新机制上线后,点数将跨出星巴克,可兑换更多不同的品项,让金星会员的红利点数“更活化、价值提升”。

看好台湾“爱叫外送”,今年目标增至200间

谈及餐饮业近来兴起的外送热潮,李威仪认为,这确实是星巴克一个很大的市场机会点。只不过,这股趋势似乎有违全球星巴克自创立以来的经营理念:成为顾客(上班和在家之外)的“第三空间”。

少了现场体验的外送服务,要怎么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价值、餐饮品质又该如何管控,面对这些问题,李威仪坦言,外送在台湾发展多年(foodpanda于2012年进入台湾市场,Uber Eats也已登台满3周年),星巴克迟迟未与外送平台合作,就是出于这个考量,“我们最在意的是饮料品质和外送员素质是否到位。”

星巴克为维持产品品质,除了开发对应外送的打包材料,咖啡也只开放部分品项外送。

于是,针对饮料品质,台湾星巴克开发了外送专用包材,解决外送过程中饮料溅出的问题;也与咖啡饮料产品团队的同仁讨论,选出适合外送的品项,“星巴克不是全品项外送,像是星冰乐、氮气冷萃咖啡、甚至是奶泡比较多的卡布其诺都没办法外送,必须到店内品尝。”

同时,在充分与外送平台(Uber Eats、foodpanda)讨论,并确认外送的各种环节符合标准后,2019年10月,台湾星巴克先开放台北50间门店接单外送,随后又陆续开放100间外送门店。累计台湾星巴克已在12个县市,共设有150间外送门店,李威仪也透露,2020年底,外送门店将增加至200间,在星巴克约480间店里,占比近42%。

至于到过星巴克门店消费的客人,对于店员在杯子上写名字、画笑脸图案的服务难以忘怀,未来外送服务也会这么做吗?李威仪笑着回答,“如果外送平台可以配合,也许可以试试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