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扩编、没扩厂,Garmin凭什么缩短“2小时决策”更让产值跃进3成?

以前,管理者做判断,要先花2小时分析数据,再制作图表,最后用10分钟决策。”Garmin(台湾国际航电)亚洲制造与运营中心资深协理傅微旭表示。

如今,Garmin工厂系统每2个小时就自动搜集数据、更新图表,管理者再据此做决策,整个过程从2小时又10分钟,一口气缩短为10分钟。

这个时间差的大跃进,是Garmin在2017年宣布4年内砸1亿美元投资智能工厂的成果。“我们称这个决策公式化,叫做AI,”亚洲营销与业务中心协理林孟垣说。

国际智能表大厂何以一举提升市值&产能?

Garmin不只是全球四大智能表品牌,更是知名航空与船舶导航系统企业,这家国际大厂把95%的制造集中在台湾桃园,跟对手采取完全不一样的策略:投资智能制造。

3年前,高层下达积极导入AI应用、数据分析的指令。至今,Garmin桃园的智能工厂人力没增加、工厂面积没扩大,产量却增长两成,产值也大增三成,营收更从2016年的28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预估营收达36.5亿美元(根据官方财报预测)。

登录Garmin官网,会赫然发现这家品牌从导航、军工用系统、智能穿戴到航空产品都有。

不扩编、没扩厂,AI如何让Garmin工厂产量和产值同步提升?

Garmin是少数从产品设计、制造到品牌经营一条龙掌握在手的智能穿戴品牌。过去,生产端得预测消费者会买多还是买少,仿真销售量,再备料、生产,最后进入业务销售,往往会遇到备料与市场实际需求不同、销量跟库存产生出入的状况。

导入智能制造以后,一切都改变了。

“我们工厂需要同时生产多样产品,大的有航海雷达设备,小到手表、芯片等级产品,需求复杂。”林孟垣指出,“智能制造很大的重点,是把前端需求与供应链做串联,但数据海量,产品组件太多,市场需求又受到天气、政治、甚至一个成功营销活动所影响,如何转化这些数据挑战很大。”

从前的做法是靠老练的经理人凭经验下判断,像是主动预测“红色款”会卖。有了AI之后,能学习经验老道的经理人内在的判断逻辑,把团队经验数字化,学会需求预测、工厂调度、不良分析决策。

Garmin的AOI光学检测设备(Automatic Optical Inspection, AOI),利用AI视觉识别机台外观瑕疵,并经过人工精细检测反馈,使机器不断学习,极致智能化检验。从数据得知产品周期!发现铁粉每3年就换机一次

Garmin下一个智能制造任务,是搜集更多客观的市场数据,让决策更快速简单。这些数据包括每天全球3,000万个活跃用户的日常作息、压力、步行与喝水量,从中发掘更多洞见。

林孟垣举例,活跃型用户手上的穿戴使用快满3年,就有高几率会购买新机型;而韩国夏天脚踏车销售极佳,冬季需求会瞬间消失,管理团队可以据此计算新品销售周期。

“我们早就知道用户数据能当作销售预测,只是过去以手动方式调数据,常在下决策时忽略某些关键变量。导入AI,未来主观和客观面都不会忘记此事。”林孟垣说。

至于要搜集多少数据类型?林孟垣笑说,大概成千上百!从一个通用零件需要备多少料,到一周多少电阻或面板才够?单是一个产品就有很多参数,另外还包括用户活跃项目、过去销售数据,以及运动市场趋势等等。

工厂训练AI,大数据的收集是一大挑战,在数据中捞金更不容易。

目前Garmin工厂已经累计多年的品质检验数据,对照产品功能差异(如防水或防高温),利用虚实集成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预测产品品质可靠度,提早采取措施。

“就跟每跑一万公里,就建议换一次机油一样,车子换机油时不见得坏了,但要等车坏了才换机油,就很不方便。”Garmin工厂已导入“预测保养”机制,在机器不良率增加前,提早保修,而下一步则是生产良率预测,知道这批货良率差,一开始就不做。

未来Garmin智能工厂里的机器人将“更聪明”,实现人机协作优化,目前已有10%工序由机器人取代,预估2025年将拉高至30%。目标不是关灯工厂,“因为那是一种Show off的事”

谈到智能工厂的下一步,林孟垣强调,有两件事需要加强。第一件事是把“人还没想到需要”的百万数据,都先搜集制作好图表,随时提供洞见,帮人做大部分判断。“到那时候,AI会在经理人下决策时,推荐三个最佳选项,即使乱选第三项执行,也不会出错。”

第二个目标是人机协作的优化,重复性工作让机器做,机器出错再让人协助。若要100%由机器人代劳,必须投资庞大成本,并不划算。Garmin工厂人机协作已有10%工序由机器人取代,预估2025年可以拉高至30%。

傅微旭表示,过去Garmin智能工厂的投资偏向硬件为主,未来8年将会更加重软件投资,“但我们并不想消除所有人!”他强调,同业倡议的无人关灯工厂并非他们目标,因为,对他们来说,纯粹的关灯工厂只是一种Show off(炫耀)的事情。

你手上的智能表,是人机协作最佳范例,5年后,人机协作30%工序交给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