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除”与“用人”的准则,藏在得与失之间的“细节魔鬼”

在我众多斜杠的工作中,有一个特别的项目就是“教书”。

有时候我会在大型企业做人员培训,也到过政府单位或大学进行演讲。然而我是怎么打开这项业务的呢?犹记得十多年前,才20出头岁的我,因为当时有个机构邀请我老板去教书,但老板因为假日要陪小孩不太想去,于是就叫我去代课。或许教的还不错,于是就这么教着教着,竟已教了超过十年。

发自内心细腻的体贴,就是最特别的亮点

而我的教书旅程,也好像是张未知目的地的旅行机票。因为教书,曾让我飞过上海、广州,金门,台湾从北到南,远至屏东花莲都曾到访过,有一番滋味。某次上课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学生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那个孩子站在人群中排着队,等候前面的人问完我问题才出声。别人问问题时他也在旁静听,手中同时记着笔记。轮到他发问的时候有礼貌的把想问的题目条列式的给我说了一番,让我容易一条一条回答。我要走的时候他说:“老师,您刚刚用自己的账号登录教室的计算机,我替您注销吧。”这个动作给我很深的印象,虽说我的公众信箱里面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不怕人看,但这个小朋友细腻的“体贴”,其实就是一个少见的“差异化”。

另外有一个经验是这样的,某次我陪几个医师朋友南下去演讲,因为他们是搭出租车前往,而我是开车去的,因此回程大伙全上了我的车回台北,当大家讨论着要去哪吃饭,其中一位医师就貌似自然地说:“到江子翠去找吃的吧。”我当下听起来怪:“江子翠哪有什么好吃的?怎么会想去这里?”。而且他们几个都住台北市,只有我住江子翠,我大可以走高速公路先把他们丢回市区再自己开车回家,后来才知道他是“体贴”不让我一个女生最后自己开车回家,于是直接在我家附近找饭馆,他们再自己回去的心意。

我觉得“体贴”是一种很微妙的行为,出自于一种“疼爱”,是以对方为中心的思考基础下而产生的。在过程中,不去强求自己的动作非要让对方看懂,只要是“为对方好就好”的心意,虽然淡淡的,但感动的记忆却能存留很久很久。

发自内心为人着想,融在血液里的良善,就会让人闪闪发光。

gpointstudio via shutterstock隐晦的“小聪明”就像未爆弹,远离是唯一解决方案

这其实也适用于职场的用人原则,虽然我没有自己开业当老板,但还是偶有面试助理或带领一些年幼伙伴的职务。一直以来我都算是个颇仁慈的老板、虽然要求很严格,但对伙伴们也向来都是提携、成全、不藏私。但前几年我曾fire掉一个伙伴,坦白说这个孩子是我历任助手中相对聪明,学历、语言也都优秀。我很花心思的栽培她,甚至把我某一个项目的收入拨备计提一部分出来,让她跟着我去接下一份原本并没有她位置的工作。

但是“聪明”并没有保住她的饭碗,在某几次的项目中,那孩子用了撒娇政策,向我的客户讨要了一个没有事先跟我商量的“特权”,尔后当我知道了那件事情,她给我的回应居然是“客户都已经同意了呀,我何必那么在意”的态度,这实在不是个太可爱的记忆。

而最终她所“讨要到的特权”并没有保住她的位置,在几次无法配合交办任务的事件后,我们终止了与她的合作。这样看来,我很无情吗?或许会有人这样认为,但是对于我或品牌而言,“隐晦”都是个麻烦的大忌,这有可能衍生的是“八卦”,是我将因为未知而无法适时掌控的“危机”,这是个黑暗。当我没有办法改变这个情况的时候,远离就是唯一的解法。(推荐阅读:给CEO的5个教训:不开除人是让公司毁灭的好方法)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不怕没有发展的舞台

其实这几个例子都是满小的事,但却衍生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我们多替别人想一点,多问一句,或是设身处地的替人着想的时候,可以创造的是被记住的机会、接案的机会、或是一份新的工作。

当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只想到自己的时候,你因为“舍己”而成为一个“奇特的亮点”。那份光芒并不是来自于你长得特别帅,外语说得特别好,而是融在血液里的良善,你就会闪闪发光。

圣经里有段故事是这样的:“在最小的事上忠心的人,在很多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的人,在很多事上也不义。”于是主人称赞那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并且把许多产业都派给那仆人管理,并且让他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很可爱的,在某次我接手一个国际论坛的主持工作,因着自己的外语不好而有些自卑,但当下我的小伙伴跟我说“没关系,以你的档次都会直接有翻译协助你,不用难过自己英文不好。”你说说看:这样的人,怎么会没有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