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3成霸凌发生在Facebook!NGO创建防堵霸凌SOP,一年降低4千起申诉案

日前一名台中的18岁蔡姓女学生在网络上受韩粉言语攻击,后来由资深媒体人王瑞德协助控告,让网络霸凌事件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政府单位委托民间成立的“iWIN网络内容防护机构”分享NGO在处理网络霸凌事件时的应对措施。

多数情况下,网络霸凌是“无法可管”

iWIN在今年针对25,069名国小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未成年学生进行网络行为的调查。调查发现,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时间越来越早,有46.5%的人表示他们7-9岁时就已开始使用网络、高达58.2%的人在国小三到六年级之间就已经拥有智能手机,36.1%的人有不限量的网络流量。

在这些青少年其中,则有2.9%的人表示,自己曾经历过网络霸凌。霸凌的前三种类型为:遭到言语辱骂嘲笑、被假消息抹黑,以及被要求“去死”。


25,069名未成年学生中,有2.9%的人表示,自己曾经历过网络霸凌。
蒋曜宇

事实上,就现行台湾法规来说,没有任何专法来制裁网络霸凌。除了诽谤、泄漏个人信息以及传播私密照等严重案例有个别法律可以套用以外,其他网络霸凌案件其实没有办法通过法律进行约束,而且诽谤、泄漏个人信息等违法事项属告诉乃论,iWIN难以代表人们进行司法诉讼。这种种因素,让受害者很难从法律面获得帮助。

这时候,iWIN所能帮助受害者的,就是第一时间的陪伴,以及协助与平台企业沟通,撤除霸凌信息。(14岁时遭到校园霸凌,现在他开发了匿名举报软件BullyBox)

Facebook、新闻平台成网络霸凌温床,iWIN创建处理机制

iWIN执行秘书刘昱均表示,他们在处理网络霸凌事件时有一些既定的步骤。首先,他们会先看案件是不是发生在Facebook上,因为Facebook有相对完整的机制。举例来说,如果今天进行言语霸凌的是匿名假帐号,那Facebook很快就可以把该帐号给删除。其次,他们会看案件类型,如果是泄漏个人信息或私密照外流的状况,因为有法律规范能够快速处置。

但如果是因为留言嘲笑的霸凌类型,iWIN就会观察两个点:留言数量以及受害者的身心状况。这种情况比较麻烦是,平台企业不一定会愿意配合删除。这时iWIN会和企业沟通,尝试以屏蔽等方式先做紧急的处理。

至于网络霸凌都在哪些平台上出现?iWIN发现, 有37%的案件发生在Facebook上,另外则有15%是新闻平台上。 虽然iWIN去年成功处理的网络霸凌案件高达84%,但仍旧有许多企业不愿协助配合。刘昱均说,社群平台噗浪就曾明确地表示说,他们不会删除任何留言,但愿意将相关留言数据保存下来,协助受害者进行法律诉讼。

刘昱均承认,这些案件不是每一个他们都有办法处理,但他们会尽可能提供协助、甚至陪伴。“霸凌这种事,最重要的是要让受害者感觉到有人陪着他一起面对,”她说。

一年减少4千件申诉案,5口诀创建网络儿少安全

iWIN首席执行官黄益丰则表示,iWIN在2017年时收到9,865个申诉案件,其中与网络上的不当色情内容相关的申诉案件占最大宗。因此,他们过去一整年积极与产官学以及儿少团体合作,并让企业自律、减少许多网站上的性交易广告以及色情、暴力血腥的图文,2018年他们收到的申诉案件减少4,200多起,仅5,599件。


iWIN首席执行官黄益丰表示,iWIN在2017年时收到9,865个申诉案件,其中与网络上的不当色情内容相关的申诉案件占最大宗。

不过,里面仍有近180件申诉案与网络霸凌相关。其中不乏许多父母,因为在网络平台增至到自己孩子的私密照外流,忧心地前来求助。黄益丰说,虽然他们会积极协助删除,但一旦照片遭上传,要彻底根绝外流是很困难的事。

因此,黄益丰强调,要在网络上保护儿少的权益,最重要还是家长要协助孩子创建正确的网络素养。他提出“不露、不骂、不交、不刷、不转”等口诀,要孩子们不披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与私密照、不恶意攻击批评、不结交不请自来的陌生网友、不刷卡买虚拟宝物、不任意转发或分享消息。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青少年容易沉迷网络,却不一定知道它的危险性。要避免受到网络霸凌,事前预防仍比任何日后的补救来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