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大战背后的两种物流策略:不自建筑物流的轻资产模式,以到货速度换取价格优势

经营电商不外乎就是看金流、物流、信息流等,而过去很多人都说:“电商大战背后是物流、仓储大战!”回顾10到20年前的台湾网购市场,物流的确是网购的一大阻碍,买了要很久才会到货,成为进入网购的极高门槛。但20年过去了,我不断反思现今社会上,轻资产的电商如何运用系统及合作达到逆转胜的可能性。

大型渠道都在盖仓储建筑物流,物流真的是零售渠道的最后一里路?

2007年,PChome打着全球首创24h快速到货服务创建市场上的绝对竞争优势,这些年各家电商也纷纷竞逐快速到货的市场,大举投资仓储、自动化物流中心及车队等,让市场从24h到货比拼到6h、3h的短链物流形态,成为重资产电商的发展及核心关键。

门店渗透台湾大街小巷的实体零售像是全联,早期也是采用代送模式,随着门店的扩展,代送模式的效率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也开始创建自己的仓储物流系统,让门店下单的货物一次到位。

再看到全球电商龙头亚马逊(Amazon)不断针对物流配送等方案逐步创新精进,不仅以无人机的方式发送货物,并开始测试送货机器人Scout的服务,也打开创新之先,采用自动驾驶的宅配车,结合智能储物柜等科技方案来解决人力跟配送的问题。

全球电商渠道都在投资物流仓储并想办法用科技持续优化配送服务,台湾的虚实零售前辈们也都看准商机服务需求不断精进,但我旗下经营的电商平台却都坚持轻资产路线,不加入物流仓储大战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利基点?

从共享经济学习轻资产思维,看准什么样的机会点?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这个名词其实已经红了超过10年,在Uber和Airbnb刚创立初期我就很关注,Uber以汽车共享、Airbnb也推出房子共享的点子,这些资产都不属于Uber和Airbnb所拥有,他们抓住的是让资产可以通过“平台”在不同的人之间流动,提升使用率并降低资产成本,对用户来说可以依照使用时间状态来付费,不仅便利也不会造成额外的负担。

我从共享经济获得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即是经营业务全面掌握在自己手上不是唯一法则,通过专注做最擅长的事,并打造互利共享的商业模式更可以让产业齐力掏金,因此我们旗下包含生活市场、松果购物及365超市都选择采用轻资产的运营模式,把物流仓储外包各厂商自行来做,我们将经营重点着重在协助厂商销售、让平台更便利消费者使用,以有效提升平台使用率为最重要目标,出货速度、出货物质这些问题则都可以通过评价及监测等机制面来补足及把关。

虽然实际负责物流和仓储的是供应商和物流企业,但我们需大量投入资源创建能高度管控的平台系统,因为我们相信轻资产化的同时,专注把资源投注在管控消费者在意的流程上,就有机会让消费者享有和重资产电商同等甚至更优的服务及价格水准,并让公司轻盈地快速增长。

台湾物流环境的发展,推进了轻资产的更多可能

整体看待台湾电商市场年年增长,线上整体发展需求同时也为线下取货渠道点及物流等的扩张带来了强劲动能,而物流快递行业也无疑成为了电商产业增长的强力后盾。

在过去网购到货速度的确是一个极大的难题,但随着时间及大环境都在进步,整体供需及技术环境等都获得大幅改善,黑猫宅急便2000年进入台湾也经过19年的发展,台湾宅配通、新竹货运、大荣货运、邮局等也都各拥利基提供各种配送服务,让物流宅配能力已不是问题;且台湾更是全球少数高度结合超商系统与物流企业的电子商务市场,大举帮助企业不存在自建筑物流的需求,台湾便利商店密度居全球第二,配送系统构建相当完整,消费群体对于超取的依赖性更是相当高,超商企业重金投资后端系统及仓储,陆续结合物流及冷炼金流等服务,对于整体台湾配送端更是一大进程,让当日配及冷链物流等都不再是梦。

轻资产电商无法满足100%的消费者,却掌握90%以上的价格优先用户群体

相较于重资产讲求快速到货的渠道平台,可以做到24h、6h甚至是3h的快速到货服务,讲求轻资产通过合作厂商转单物流出货的平台,我们的确无法完全满足这些紧急需求的消费用户群体,但通过机制系统及整体大环境及厂商的效率逐渐进步之下,轻资产电商的平台目前出货速度也达到平均18h内可以出货,实际到货也只需约1到2天的时间,更有部分厂商已经可以做到24h到货的服务,而我们发现这样的速度已是大部分消费者接受度高的时间,我们也持续通过机制系统与厂商物流等合作,不断优化效率及服务,相信在平台及物流等持续进步之下,将可以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

再看到轻资产的优势面,我们认为轻资产更具备弹性速度的调整空间,营业效率更佳,也更具有末端价格上的优势。从企业角度来看,自建统仓需增加仓储,人力机器等的大型投资,其代价就是进货成本提高,此时若想同时兼顾市场价格竞争力,代价就是毛利率快速下滑;从衣食父母消费者端来思考,当厂商跟渠道成本都增加,通常都会叠加入到末端售价中,对于现代网购大多价格取向的消费者,并非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