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Intel、IBM与微软抢着研发,量子计算机的魅力究竟在哪?

“量子计算机座落在2.3米高的玻璃框架内,看起来就像是一件艺术品。”媒体赞叹着。2019年CES展中,IBM展示了全球第一台商用量子计算机IBM Q System One,让外界对于IBM量子计算机的真实面貌与美丽外型留下深刻印象。IBM还预计在美国纽约开设“量子运算中心”,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运营量子运算技术能力、基础设施和专业知识的地方。

第一章‧滥觞——摩尔定律的瓶颈

在量子计算机真正大量进入我们的生活前,倒是先进入了电影与小说场景。以《达文西密码》闻名全球的推理小说家丹布朗(Dan Brown)2017年作品《起源》,就提到科技怪客艾德蒙以量子计算机运算出生命起源;2018年漫威电影《蚁人与黄蜂女》与今年的《复仇者联盟4》也都以量子领域为重要的故事元素。

不过,以量子特性打造出的计算机,并非仅能出现在科幻电影之中,事实上量子芯片雏形已经出现当地球上了,领航者包括IBM、Google与Intel等科技巨头,也有D-wave等创业公司。

量子计算机也是欧美政府相当重视的技术。2016年,欧盟发布了量子宣言(Quantum Manifesto),启动量子技术旗舰计划;创业风气盛行的美国硅谷,量子计算机就是当红的投资题目,中国则是发射了量子科学实验用卫星墨子号上太空。台湾科技部编入每年7,000万元预算到量子计算机基础研究,以培养未来的人才。

各国重视的原因,在于这将是量子力学的二次革命,“1957年晶体管的发明(带动现代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只用到简单的量子力学,现在的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的纠缠性与叠加性等物理现象,带动量子力学的第二次革命。”台大IBM量子计算机中心主任张庆瑞在“科创讲堂”演讲中指出。

理论上,这个革命可以带来庞大的运算威力,因为在相同进制数比较之下,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传统计算机的2的n次方。也就是说,在短短几秒中,量子计算机就能解开现在超级计算机要花上几万年才能解开的问题,快如闪电。

一台拥有50量子进制的量子计算机,可以超越世界上最强的超级计算机运算力!也就是说,超级计算机得花几万年解开的问题量子计算机只要几秒钟。

“量子计算机的威力将等同于二战时的核弹技术。”美国右派智库言明。虽然,量子计算机还在初步发展,就算是乐观估计,都还需要5年以上的发展时间,才会大量地展开商业应用,但量子计算机庞大的运算威力可能对国防安全带来毁灭性的影响,让各国政府不敢小觑。

到底量子运算是什么?成大物理系特聘教授张为民在〈量子科技时代的来临〉一文指出,“在量子科技的世界中,人们完全抛弃传统信息处理器的概念,即抛弃利用晶体管控制电流开关来实行数字化的手段,而是用量子叠加态处理信息的数字化,并用量子纠缠实现并行计算。”

量子纠缠的特性比光速还要快,还被爱因斯坦形容为“鬼魅似的远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因而增添不少玄妙色彩。除了国防安全需求,量子计算机的热潮也与半导体界著名预测:摩尔定律(Moore’s law)的瓶颈有关。

摩尔定律为Intel创办人之一摩尔(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内容为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2个月就会增加1倍;而后摩尔修正了模型,改为单位面积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2年就能增加1倍。

若换算为成本,意指即每隔2年,集成电路成本可降低5成。不仅Intel,整个全球半导体业在这50多年来,大致依循摩尔定律增加晶体管的数目。

不过,晶体管未来可能遭遇到物理瓶颈,台大电机系副教授李峻霣指出,“随着摩尔定律的进展,晶体管越变越小,其氧化层也会越来越薄……有可能产生闸极漏电流,影响原本的晶体管性能。”此外,业界也担忧芯片制造成本过于昂贵的问题。

IBM

 

虽然,摩尔定律仅是一个技术发展预测,不是严谨的科学定律,但也让人不禁想问,摩尔定律过完50岁生日后,还能继续走多远?

摩尔定律的极限,让半导体企业从3D芯片设计、石墨烯等硅材料替代品与硅光子组件等各种方向,找寻计算机芯片的未来,量子计算机也是新方向之一。业界探讨,或许量子计算机有可能解决摩尔定律的瓶颈。

“摩尔定律最大的意义是成为全世界半导体公司的监督者。”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指出。台大电机系副教授李峻霣在〈浅谈晶体管〉一文中也赞同,“摩尔定律引领美、日、台、韩等国这50年来的半导体技术走向,驱使全球半导体工业甚至学术界不断研究半导体特性、组件物理与制作技术。”

不过张忠谋预测,“摩尔定律在技术上可行,晶体管密度还是会翻倍增加,可以持续到2030年,但业界会在2030年前就会先遭受到“经济成本”太高的挑战。”

国际研究暨顾问机构Gartner曾统计,以7纳米技术而言,SoC(系统单芯片)的总设计成本将增加至2亿美元。

“如果10纳米芯片产量低于1,000万片,分摊到每个芯片成本就高达100美元。以此推测估计七纳米以下制程,若良率与产出无法提升,单颗芯片成本将十分高昂。”工研院产科国际所产业分析师刘美君坦言。

至于量子计算机与古典计算机的运算力差异有多大?台湾大学IBM量子计算机中心主任张庆瑞在一场演讲中举例说明,“如果每次走1米,走30次后可以走多远?

传统计算机的走法是1×30,结果是30米;量子计算机则是2的30次方,约等于绕地球26圈。这种“指数增长”便是量子计算机的威力。”

从理论上来看,一台50个量子进制的量子计算机,就能超越世界上最强的超级计算机运算力!量子计算机可能带来的极大运算力,已经成为Intel、IBM、Google及微软(Microsoft)等世界科技巨头竞相研发的领域。

第二章‧科技巨头竞赛——Google取得先机

量子进制数量是这些公司的竞逐重点。Google目前研发出72量子进制数芯片Bristlecone(狐尾松),成为现今量子进制数最高的纪录保持人,而Intel与IBM则分别以49个与50个量子进制紧追在后。

在2019的CES大会上,IBM还发布20个进制的量子计算机IBM Q System One,并宣布将在2019年于纽约开设首个IBM Q量子运算中心。

目前量子计算机还在非常初期的研究阶段,外界对于量子计算机的终极影响力还不清楚,较为具体的认知是可能对于“制药动力学”、“机器学习”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影响。在众多领域其中,业界已经公认量子计算机在加解密领域将带来巨大的影响。

科技部前瞻量子科技研究中心计划主持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牟中瑜指出,量子计算机还在研究初期,因此业界都在找寻什么样的问题适合适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并非无所不能,量子计算机和我们手边的计算机系统完全不同,要针对“特别的”问题才有优势。就像我们不会使用超级计算机做极为简单的加减乘除一样。”

哪些特别的问题呢?目前已经有量子因式分解算法(Shor’s algorithm)证明,可以运用量子计算机有效地进行大数值的因式分解,与量子搜索算法(Grover’s algorithm)等算法出现,让量子计算机目前在这两大应用领域中充满优势。

“Shor量子因式分解算法是以量子力学为工作原理,与古典算法的逻辑完全不一样。”台大物理系教授管希圣在〈浅谈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一文中写到,“以因式分解一个300位数的半质数为例,若以古典的算法约需要10的24次方个步骤,以运算速度为10的12次方Hz的计算机计算,若每一步骤需要一个周期,则需要15万年解决,但若以量子的算法去做因式分解,则不到一秒!⋯⋯而Grover的量子搜索算法之搜索次数则只需要约古典算法搜索次数的平方根。所以同样一个问题,古典算法需要约数十万次的搜索次数,而量子算法只需约一千次。”

量子计算机和传统计算机在组件上有很大差异,首先量子计算机需要微波发射器或电磁脉冲发射器,发射微波或电磁脉冲,再利用超导材料作为线材传递信号,并且回收信号进行运算测量。

其次,量子芯片需要放置在接近绝对零度的冷却器中。第三,现今的传统计算机芯片需要和内存协作分工才能完成计算任务,但量子计算机的计算流程中,不一定需要内存。

在造价方面,以清大实验室的2进制量子计算机为例,总经费(不含芯片制造成本)约为3,000万元,最昂贵的就是大型冷却器,成本约1,500万元,占总费用一半。

1)_冷却塔2)_微波发射器与电磁脉冲发射器
3)_2进制电子芯片
4)_超导管线

“我们生活中普遍使用的RSA密码就是植基于“将很大的数字N作质因素分解是困难的”这件事,但Shor量子算法将质因素分解变得非常容易。因此量子计算机将对RSA加解密系统带来毁灭性影响。”趋势科技安全研究群核心技术部资深协理张裕敏指出。

若业界真正制造出量子计算机,并且利用量子验算法快速破解因式分解,那现今我们用的RSA加密就形成虚设,这也是为什么军事国防、金融及安全业,对于Shor量子因式分解算法的威力特别看重。

不过,量子计算机在十年后取代我们的手机的可能性不高。

第三章‧前进未来世界——待突破的2大挑战

牟中瑜认为,“20年内量子计算机成为个人计算机的可能性极低。量子计算机在初始,会与一般计算机一起以混合运算形式存在,如IBM Q System One就是通过​​古典计算机控制量子计算机,而且由于量子计算机必须在接近绝对零度(约摄氏-273度)的极度低温环境中,量子芯片也得在大型的冷却设备内运行,我们很难随身携带这么大个冰箱出门,因此量子计算机在初期会以云计算运算(Cloud Computing)方式提供服务。”

而且量子计算机也未必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呼风唤雨,因为技术制造还有重重挑战。牟中瑜就指出,以目前最受欢迎的量子闸派别技术来看,Google虽然指称已经造出72个量子进制的处理器,但光拼“数量”还不够,还需要高品质的量子进制,才能提高运算精确度。

因此目前的量子计算机都需要加入“调试”机制,也就是说,一个量子进制,可能需要配上3至4个用来调试的量子进制,才能够提高量子进制的总体品质。

“也因此理论上1,000个进制的计算机,在实际执行上,可能需要成千上万个量子进制才能做出精确的运算,以目前的技术来看,20年都不一定做得到。”牟中瑜说。

另外,量子状态虽然很神奇,但却有个“玻璃心”,很脆弱。量子状态存在的时间很短,连一秒钟都不到,在这个电光火石的短短时间,就要利用这些进制运算完毕,并测量全部的量子进制找出答案,这也是一大技术瓶颈。

由于以上两大技术困难,现阶段来说,很多科技业界大佬对于量子计算机没有太多期待。超微(AMD)首席执行官暨总裁苏姿丰接受《数字时代》采访时就指出,现在还看不出来量子计算机在未来半导体产业中,是扮演重要角色或只是小小的配角,因此对AMD来说,现阶段帮摩尔定律“延寿”(举例来说,利用各种技术延长摩尔定律的时间,如芯片的3D集成技术)更为重要。

全球内存大厂美光也抱持雷同看法。“美光对于重要的新兴科技都有投入研究资源,量子计算机也是美光研究领域之一,不过,现在要谈论此对半导体界带来的影响性都还太早。”美光运算与网络业务部门资深副总裁暨总经理Thomas T.Eby指出。

广达计算机创办人林百里也说,“量子计算机是一定会做这件事,但现在讲太远。”他强调,“量子计算机是最高速运算,不容易用在商业上,这种超超高速运算,或许是用在黑洞观测上,一般商业应用其实用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