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人商店钱坑超乎想象,投资由热转冷

科技带来创新,但创新并不一定能创富。在中国,伴随网络科技的创新所掀起一波波的创业潮,不仅衍生出许多新业态,还孵育出了无数只的“独角兽”,为许多人带来致富梦。然而,这些让创投者趋之若鹜的创业公司行业和公司,还没等到后浪推来,已经一个个泡沫化,前车之鉴有网贷、各种共享商品等,如今又多了:无人商店。

顾名思义,无人商店即无柜台收银和服务人员的商店。这些商店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视觉、RFID无线射频、传感器、深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运算等,辅以应用成熟的自动销售机,让顾客能自助购物和结帐。

当年一片看好无奈烧钱速度超乎想象

发展无人商店,美国和中国动作尤为积极。2016年12月,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宣布“Amazon Go”无人商店概念,并着手研发改良,直至2018年1月耗资百万美元在西雅图开设首店,目前在全美已开设12家,并计划到2021年拓店至3,000家。市场估计届时“Amazon Go”可为亚马逊带来45亿美元的营收;但投入的资金也非常可观,估计达到30亿美元。

相对于美国的一枝独秀,中国的无人商店则是百花齐放。2014年10月,由徐海成等3个年轻人成立的“F5未来商店”,在广东佛山推出第一家自动化无人商店,随后获得创大、TCL和创新工场的投资。2016年在广州塔开设旗舰店,开始深耕广州和深圳市场。

但要让无人商店在中国家喻户晓,还是得靠重量级企业推一把。2017年7月,正在中国推动“新零售”战略的阿里巴巴,通过旗下的淘宝网在杭州展出无人零售快闪店“淘咖啡”。相较于“F5未来商店”以自动销售机为主、顾客用触摸屏幕选购商品,再扫描手机以电子钱包支付,“淘咖啡”的技术含量更高,包括运用生物识别技术、监视器与传感器来监控店内消费状况,结帐时则采用RFID技术,从支付宝帐户扣款。

阿里巴巴吹响中国无人商店攻击号角后,诸家电商和零售量贩巨头相继对无人商店进行投资。电商方面,京东于2017年10月在北京总部推出“X无人超市”体验店,苏宁则在2017年11月开设首家“苏宁易购Biu”,腾讯于2018年1月在上海试营微信支付无人快闪店。在零售业方面,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于2017年6月在上海开设首家无人商店“缤果盒子”;家乐福的无人商店“智能生活超市Le Marché”也于2018年5月在上海开幕。

线上线下零售巨头前赴后继涌向无人商店,当然引来了无数创业团队和投资人的冲动,一时之间,中国的无人商店如雨后春笋,并在2017年底和2018年初来到高峰,叫得出名号的无人零售公司约有140家。

根据中国市调机构艾瑞咨询的调查,2017年中国无人便利店累计开设200家,无人零售货架累计2.5万个,无人零售总投资额达40亿人民币,该市场锋头之健,更胜当时被热炒的共享自行车。然而,无人商店的烧钱速度和技术层次,完全不亚于共享自行车,以成本来看,在中国市场跑在最前头的“F5未来商店”,首家店投入金额达130万人民币;若要做到具市场规模的百家甚至千家以上店面,势必得投入数10亿乃至上百亿人民币资金,但以便利商店薄利多销的盈利模式看,想要投资获得回报恐是遥遥无期。

钱不够多的玩不起口袋够深的大咖也怕怕

无人零售热潮来得快去得快,钱坑之深,连阿里和腾讯“双马”都心存戒意,在开了快闪店之后就未有进一步的动作,许多中小型无人零售企业则是无路可退。根据中国媒体电商头条的报导,2017年下半年以来,无人商店一面增温却一面吹起寒风,缤果盒子在2017年9月关闭;2018年7月底,曾被视为无人商店黑马的邻家便利,宣布关闭北京160家店面。

与无人商店紧密相关的无人货架业务也深受波及,大厂“猩便利”在2018年2月大幅裁员6成;同年5月,北京“7只考拉”停止无人货架业务;10月,小闪科技宣布破产。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中国无人商店快速泡沫化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行业野蛮生长,出现无序竞争,不断烧钱却找不到盈利模式,铩羽者众。其次,低估无人商店的投资成本。企业普遍的错觉,就是认为无人商店不必雇用店内收银和服务人员,殊不知包括进货、清洁等方面,仍需靠人力维持,而无人商店要装配取代人力的各种科技设备,其投入资金远超过省下的人力成本,且很难短期内回收。总之,无人商店这个市场,最终还是要实力雄厚的科技或零售巨头才玩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