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效应是怎么被打破的?

先简单解释什么是网络效应:当使用这项产品/服务的人越多,这项产品/服务,就越有价值。

网络效应又可以细分成同边、跨边、正向、负向,我就不细讲理论,只介绍例子了。

例如Line,如果只有一个人使用Line,Line一点用都没有,但越多人使用Line,他带给所有Line用户的价值就越高,由于都是“用户”这方越多人加入越有好处,所以这是同边的正向网络效应;

又例如电商平台,如果只有很少的卖家或商品在平台上,很少会有买家想去那个平台买,反过来很少买家的平台,也不会有卖家想去上架,但是一旦有某一方开始增加了,例如有足够的卖家在平台上,就会带动买家浏览购买,正向的效应让双边的买卖家都越来越多,这就是跨边的正向网络效应,但是对处在同一边的卖家来说,越多卖家加入却代表竞争者变多了,这就是同边的负向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几乎是商业模式中牢不可破的必胜法宝,因为越多人用我,我就越强大,比较少人用的小咖要怎么跟我竞争呢?所以我一直有个疑惑,实际上还是有些具有网络效应的公司被打垮或是让小咖崛起了,为什么呢?

例如那些年我们一起“等登登”的MSN,当时几乎我所有朋友都在用,而越多人使用MSN,大家就越黏着在上面,其他通信软件怎么可能取代呢?

然后是接下来的Facebook时代,如果Facebook这么强,那么Instgram是怎么崛起的?

还有我大学时很红的雅虎奇摩拍卖,上面有这么多的买卖家,双边效应简直牢不可破,奇摩拍卖东西超多什么都有,之后是怎么被露天取代,虾皮又是怎么崛起的呢?

我有天躺在床上玩手机时,突然“啪嚓!”有了一点答案。

一、网络效应是怎么被打破的? 1. 从平台的某一方或某个需求开始,强力切入一个需求,从小群体先崛起,创造新的网络效应,再往外扩散

IG的崛起,其实是因为他有滤镜可以把照片拍得很漂亮,打中了社群分享的需求,再加上当时智能手机的拍照技术也发展成熟(iPhone 4),所以以照片为核心的社群分享方式就这么红火了起来。

露天的崛起,其实是因为雅虎奇摩拍卖当时决定要收成交手续费,引起卖家不满,露天以完全免费策略吸引了这批卖家过去,买家才跟着过去,推动了双边网络效应的巨轮。

之所以要从小群体先崛起,是因为这样才能累积足够的传播势能,Facebook也是从哈佛校园先崛起,如果一开始Facebook就被丢到大众面前,恐怕再怎么加好友,身边都没有多少人使用,无法迅速交织成网络然后扩散出去。

2. 点线面体的“体”:时代背景的改变,带来人们行为的改变──陨石把上个时代的霸主恐龙给淘汰掉了

MSN的没落,与Facebook以及Line的崛起有很大的关系,而Facebook与Line的崛起,又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有很大的关系。

Facebook吸走了人们的注意力,社交方式从消息变成脸书这种平台,加上智能手机带来的“拍照打卡上传场景”,让Facebook快速扩张,Facebook随时想拍照打卡上传的模式,也带来了智能手机的需求,所以互为推手,将强项在PC版的MSN远抛在后。(其实更一开始是偷菜的场景,为了自己的农场大家狂互加好友,这可以总结到第一点,从某个需求强力切入)

之后Line的崛起(2011年),也是以手机平台为逻辑设计,创建在手机移动平台上的私信软件,之后的MSN,即使做了手机app版本(2014年),也已经没有人在上面了。

智能手机的崛起改变了许多事,其中用户行为应该是最重要的,注意力与使用时间,从计算机移到手机的这个趋势是很明显的,虾皮从一开始做电商,也同样以手机平台做原生的逻辑设计,再用免运从小型卖家切入。

我相信未来几年,智能手机一定会继续改变许多事情。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在抢做智能音箱,如果他变成下一个陨石怎么办?还有AI我认为也是下个陨石。

二、其实,我们做的事情,也有些是具有网络效应的

网络效应对人类来说是什么?

再说一次网络效应的定义:当使用这项产品/服务的人越多,这项产品/服务,就越有价值。

  • 你得到的知识越多,而且具备一套思考的框架,能将这些知识内化之后互相连接、触类旁通,这些知识就越有价值,就像Google一样,具备强大的核心算法,越多人使用,就有越多data,越多data,AI提供的服务越准确,就吸引更多人使用。
  • 你认识的人越多,就越多人想跟你当朋友,因为进入你的人脉网络会更有价值,可以认识更多人,就像Facebook一样,越多人加入,这个网络就越有价值。
  • 或者是,你认识的“同温层以外”的人越多,或是你尝试“舒适圈以外”的事情越多,你能接受到的观点与挑战越多样,从这些多样观点与挑战中,你进一步磨练了自己的思考框架与克服挑战的能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舒适圈与同温层,并具备向外挑战的能力,强者不都这么炼成的吗?
  • 对我自己来说是,越写文章我就越能好好整理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写出好的内容,越能写出好的内容,读者和鼓励就越多,读者越多我就越有动力好好写文章。

那什么时候,“人类的网络效应”会被打破呢?我想一样是点线面体其中的“体”,也就是时代背景的改变

例如以前学的知识,在Google时代突然都搜索得到了;以前擅长的技能,突然能被机器取代了;你熟悉PC知识,但突然大家都在用手机了;以前认识人很困难、听到厉害的人的观点很困难,但现在很容易能搜索到某人的Facebook或Linkedin并加好友、听他们分享。

或是有一天,网络让你手上的技能变得不那么特别,学得你的技能变得不那么困难了,你的专业进入门槛变低了。

例如,如果有一天,创作与观看的趋势逐渐转为图文或影音创作,也许我的长文章就没人看了。更可怕的是有一天AI进化到能写出和我一样品质的文章,还比我会上网找数据!

所以最后的核心竞争力,也许剩下“应变的弹性”与“改变的勇气”。

  • 当你注意到Google能搜索得到你已知的知识时,就学会使用Google搜索到的信息,增强你的论点与思考框架。
  • 擅长的技能被机器取代,那就学会驾驭机器,让工作更有效率,甚至创造更多机会。有一种说法是,洗衣机的发明解放了妇女的时间,促进了女性地位的崛起,我很乐意家务工作都被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取代。
  • 加某人Facebook简单,但与人相处交互的能力也许更困难、更有价值。
  • 创作趋势转为影音,其实手机或直播等科技,已经将影音创作的门槛越拉越低了(这也是个促进时代转变的重要因素),或是某一天我找Youtuber合作吧,没说什么事都要自己来啊!

当然还是有人无法适应改变的,这不代表没有应变的人就是迂腐不知变通,只是我很幸运能有准备面对这些改变的余地和学习能力──也许我之后会被儿子说迂腐不知变通呢。

让我们一起成为灵活的蟑螂,而非成为大而难以适应环境的恐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