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已到位,为什么无人车却无法普及?

汽车产业可以说是受到科技影响,在颠覆创新上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像是苹果(Apple)、Google、Uber、特斯拉(Tesla)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科技公司” ,都纷纷投入智能交通的研发行列,许多创业公司公司也都以交通运输作为创业题材。

更不用提众多的传统车厂,在这其中,德系车厂奥迪(Audi)布局汽车替代能源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拥有深厚造车底蕴的重量级车厂,纷纷搭上转型的列车,从能源、自驾系统到物联网(IoT)应用无一不缺席,车子也从交通工具,变成了一个“科技产品”。

无人车普及的两大难题

对于在台湾生活将近一年半的台湾奥迪数字业务暨渠道发展部经理Angela Leibinger来说,对交通议题特别有感,昨(18)日在未来商务展上发布她的观察与体悟。

“我很喜欢驾驭车子的感觉,特别是开在台湾的山路上,”不过场景换到市区可就不同了,“市区交通拥塞、车况混乱,”汽车、机车相互交错在同一个车道,早已是许多人的生活日常,“但,如果可以轻松开车回家有多好?可以享受周边的风景,回复工作email。”

无人车未来被描绘勾勒已久,现阶段技术也有大幅增长,加上5G时代的到来,无人车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不过这是个大企业疯狂烧钱换来的结果,根据《Axios》报导,Uber无人车部门每个月就要烧掉2,000万美元;从财报上观察,通用收购的GM Cruise,在过去一年也迎来7.28亿美元的亏损。

Angela Leibinger认为技术早已经到为,无人车普及最大的问题有两大关键。分别是法规,以及消费者接受度。

“科技已经在那边了,”Angela Leibinger认为技术早已经到位,无人车普及却还有两大挑战要克服。首先是法规,目前多数无人车仍只能在封闭、半封闭的场景运行,此外,若要实际上路有很多的规则都须重新拟定,技术的进展仍远走在法规开放之前;其次是消费者能否接受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最大的关键,”Angela Leibinger举例,像是在欧洲,人们不喜欢机器帮忙做太多事情,“大家还是会有那么一点不信任。”

跟钥匙说再见,手机上的人脸识别汽车也可以用

可以肯定的是,汽车与科技紧密交融的未来,绝对能大幅反转人们对于移动的想象。Angela Leibinger分享:“到了2025年,100%的汽车都会是具备联网功能的。”

最重要的是可以完成“车与车”、“车与人”之间的对话,目前在智能手机上非常普遍的“人脸识别”,就能在汽车应用上带来显著改变。人脸识别技术可以侦测驾驶人分心、低头玩手机、疲劳驾驶打瞌睡等现象,并发出警告声提醒驾驶;同时车身上的传感器、联网能力,也能感知周边是否有车辆经过,例如打开车门时后方有机车,就能提前发出警告,必面机车撞车门的意外发生,同时意外发生时,车子也可以自动识别,并主动链接报警。

通过脸部识别自动打开后车厢与车门,这对抱着婴儿的家长、采购完杂货要回家的驾驶是很便利的设计。

对驾驶人来说,更方便的是通过脸部识别自动打开后车厢与车门,这对抱着婴儿的家长、采购完杂货要回家的驾驶是很便利的设计。在去年的纽约国际车展上,日本的SUBARU就展示了具备脸部识别功能的第5代FORESTER,“脸部识别已经用在手机上,未来车子也可以。”Angela Leibinger说。

不只是载人、运货,无人车应用无限宽广

“我们想让顾客有更多陪伴,”Angela Leibinger认为语音个人助理,也是汽车科技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可以在人际关系社群化的现在,提供驾驶更多人性化操作,这也就是为什么奥迪在e-tron的多媒体系统车内语音功能中,集成了亚马逊的Alexa。

Angela Leibinger同时也分享了无人车的创新应用趋势,像是美国创业公司AutoX,就着眼在“配送杂货”领域,用户可以在手机上买东西,AutoX的无人车会帮你取货,自动开到你家门口给你;软银投资的创业公司Zume,也强调车在不再是载人、运货功能,而是可以变成“第三空间”,作为医疗、物流、餐车等用途。

美国创业公司AutoX,就着眼在“配送杂货”领域。

另外,对于像是台湾、日本受到严重少子化冲击的国家来说,出租车找不到年轻一代驾驶接棒,将是一件麻烦事。 “因为年轻人不愿意做,”Angela Leibinger表示,人力短缺的问题,也能通过无人车科技解决。

像是日本无人车创业公司ZMP,就跟东京都的出租车企业日之丸(Hinomaru Kotsu)合作,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随着2020东京奥运的到来,日本政府也在研讨商议,将开放局部区域或特定路线的无人出租车路线,“对人口老化的日本来说,偏乡居民看医生、买菜也都能借助无人车。”Angela Leibing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