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得多不一定比较聪明,还要看你怎么运用“知识共同体”

回想一下“说明深度的假象”,即一般人自以为对因果关系很了解,实则不然。这个假象是主动的产物。我们常反射地思考事物原理,不费任何工夫。但当我们审慎思考自身具备的知识,就能粉粹这个假象。

这有助说明为何有人不被假象所蒙蔽。耶鲁大学营销学教授夏恩.费德里克(Shane Frederick)设计了一项简单的测验,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思考是主动型或谨慎型。他把测验称作CRT(认知反思测验),受试者要回答三个简单的应用题,其中一题出自某本益智书籍:

一支球棒和一颗棒球总共要价1.1 美元,球棒比棒球贵1 美元,请问棒球售价为何?

你觉得答案是 10 美分吗?跟你一样的大有人在,因为许多人都给了相同的答案(包括常春藤名校的大部分学生)。确切来说,几乎每个人都会先想到“10 美分”。

问题在于,你会直接接受主动的反应,还是会加以验算呢?假如你选择验算,就会发现棒球售价 10 美分的,球棒售价就会是 1.1 美元,总共要价 1.2 美元。因此,答案并不是 10 美分。

少部分的人确实会检验自己的主动,进而发现 10 美分并不正确。他们多半能计算出正确答案(5 美分)。费德里克说这些人具备反思能力,也就是能压抑主动反应,仔细思考后再回答。

上述球棒与棒球的价格问题,跟其他两个 CRT 应用题有个共同的特色。以下是第二个应用题:

湖中有一片睡莲,每天的面积增加 1 倍。若睡莲覆盖整个湖面需要 48 天,请问覆盖半个湖面需要几天?

你的脑海是否浮现“24”呢?几乎每个人的主动都一样,多数人也给出这个答案,但真的这么简单吗?其实,假如睡莲面积每天增加 1 倍,第 24 天就覆盖半个湖面的话,第 25 就会覆盖整个湖面了。但根据题目的说明,覆盖整个湖面需要 48 天,因此答案不可能是 24 天。正确答案应该是完全覆盖的前一天,也就是第 47 天。

以下是第三个应用题:

若 5 台机器花 5 分钟就可制作 5 个产品,请问 100 台机器制作 100 个产品需要多少时间? (小提示:答案不是100 分钟)

这3 个CRT 应用题的公用点,就是主动都不是正确答案,若想要获得正确答案,就得压抑主动反应,实际进行一些运算。许多人都懒得这么做,不想稍加思考,只凭错误的主动脱口说出答案。

全美仅有不到两成的受试者三题全对。数学家和工程师的表现比诗人和画家好,但也没好太多。根据费德里克的测试结果,麻省理工学院的受试学生中,大约 48 %的人三题全对,普林斯顿大学全对的比例仅有 26 %。

“懂得反思的人”和“凡事依赖主动的人”有何区别?

CRT 测验区分了回答前懂得反思的人与凡事依赖主动的人。较懂得反思的人,容易运用自身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较不会反思的人,则容易诉诸主动行事。两种人还有几项差异。较懂得反思的人,遇到需要推理的问题时,通常会显得小心谨慎、出错机率偏低,也不容易落入陷阱中。

举例来说,他们较懂得判断某个句子是有意写得深奥,还是属于词藻的任意堆砌(譬如“隐藏的涵义改变了无与伦比的抽象美”);他们也较愿意接受风险、不容易冲动行事。整体来说,他们较会把握机会或放长线钓大鱼。两种人对事物的偏好也不同。懂得反思的人偏好黑巧克力,而非牛奶巧克力,也不太容易信仰上帝。

与本书讨论相关的是,较懂得反思的人,也就是 CRT 得高分的人,较不容易陷入说明深度的假象。在一项研究中,我们请受试者说明自己对于各种少见消费产品的理解(像是自动植物给水器,可以连续两周自动帮花草浇水),说明前后分别针对自己的理解加以评分。

CRT 分数高的受试者没被假象蒙蔽;相较之下,CRT 得到零分或只对一题的受试者,自我认知有着严重的假象。换句话说,懂得反思的受试者,说明前后的自评没有变化;较不会反思的受试者,说明过后的自评显得较无自信。

主动带来简化、粗略且往往足够的分析,却也让我们产生自以为是的假象,但是当我们谨慎思考,就会正视事物本身的复杂,进而明白自身知识的浅薄。

慎思依赖着整个知识共同体,主动仅仅关乎个人

为何那些 CRT 得高分的人未展现说明深度的假象呢?我们所做的另一项研究,提供了可能的答案。

我们替不同的产品写了广告,内容的详细程度不一,再把广告拿给消费者看,请他们表示自己喜欢哪些产品。

较懂得反思的受试者,也就是CRT 得高分的人,喜好描述详细的产品;依赖主动的受试者,其实也就是大多数的人,喜好描述简短的产品,太多细节反而让他们兴趣缺缺。

跟多数人不同的是,懂得反思的人巴不得看到细节,特别喜欢交代事物的来龙去脉,因此可以想见,他们不必等人开口要求就会自顾自地解释了起来,自然不会产生说明深度的假象。

主动仅仅关乎个人,存储于自己的脑袋里; 慎思则需要反思自身既有的知识 ,以及理解粗浅、存储于别人脑袋里的知识。

举例来说,若我在思考应该把票投给哪位候选人,当然可以请教自己十分尊敬的前辈。由此看来, 慎思依赖着整个知识共同体 。因此,想理解何谓说明深度的假象,方法之一就是意识到自己高估了主动。我问你马桶的原理时,你的主动会说:“当然没问题,我跟马桶很熟,每天都会用到。”

但我请你具体说明原理时,你负责思考的脑袋就打结了,因为主动实在太过肤浅。真正的知识其实藏在别处。本书接下来的两章,将会告诉去哪里挖掘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