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运动员教你“休息”的密技,该如何保持职业生涯巅峰?

试想,怎样才能让肌肉(例如二头肌)变得更强而有力?举重太重时,你可能奋力高举一次就不行了。即使你勉强重复几次,也很容易受伤。相反的,举重太轻时,几乎看不出成效,锻炼不了二头肌。你得找出恰恰好适合自己锻炼的重量:一个差点就超出你的能耐,练起来会疲累,但练完又不至于受伤的重量。然而,找到那个理想重量只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你天天练举重,一天举好几次,中间不太休息,那肯定不久就会筋疲力竭,产生倦怠。

但是,如果你几乎不去健身房,又无法经常挑战个人极限,你也无法变得更强健。无论是实体肌肉、认知或情感方面,锻炼二头肌及任何肌肉的关键是,适量的压力搭配适度的休息。 压力+休息=增长 。无论你追求的是哪方面的增长,这个公式都成立。

压力搭配休息,周期化锻炼强壮肌肉

在运动科学领域中, 这种压力搭配休息的循环常被称为“周期化”。压力可以挑战身体,在有些情况下把身体逼到接近疲乏。这里所谓的压力,不是指你跟伴侣或老板吵架的那种压力,而是指某种 刺激 ,例如举重。这种流程往往紧接着是出现功能轻微下滑,你可以想想努力练举重一段时间后手臂没力的感觉。但承受压力一段时间后,只要让身体好好休息,恢复元气,身体会马上适应并变得更强,让你以后可以更进一步提高训练的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循环如下:

1. 找出你想锻炼的肌肉或能力。
2. 对它施压。
3. 休息和恢复元气,让身体适应。
4. 重复流程——这次的施压比上次的再强一点或再久一些。

世界顶尖的运动员都是这种循环锻炼的高手。从微观层面来看,他们的训练是在濒临肌肉疲乏和筋疲力尽的高强度与竞走这类低强度训练之间切换。最优秀的运动员也会把躺下休息列为优先要务, 他们把休息看得跟上场或上健身房锻炼一样重要。

在压力与休息之间无法拿捏平衡的人,要不是受伤,就是陷入倦怠、黯然退出(压力太多,休息不足),或是流于自满、停滞不前(压力不够,休息太多)。那些能够拿捏平衡的人,才能成为常胜不下滑的赢家。 压力需要搭配休息,休息让人更加耐压。

压力是否有害,视剂量而定

压力不见得有害,压力也可以是促进增长及调适的刺激。科学家薛利发现,我们现在知道, 抗压反应是源自于名叫“炎症蛋白”的分子和名叫“皮质醇”的荷尔蒙 。压力会启动炎症蛋白和皮质醇,让他们去通知身体:“我们不够强大,承受不了这次攻击了!”身体闻讯,便在体内组织一支生化大军,指挥他们前往承受压力的地方,使身体变得更强韧。这是身体与生俱来的惊人抗压能力,它可以借此做好准备,以由于未来的威胁。

不过,压力太大或持续时间太久时,身体就无法适应了。这时身体不仅无法变强,还会变差,薛利称它为“衰竭阶段”,如今许多人称衰竭阶段是承受“慢性压力”。这个时候,身体因承受不住而进入“分解代谢”流程,或称“持续崩解”的状态。炎症蛋白和皮质醇并未在通知身体修复后就消退,而是持续处于严重的发炎状态,皮质醇浓度也居高不下。肾上腺系统长期处于戒备状态,变得过劳又疲乏。这也难怪慢性压力是导致无数健康问题的原因,人体能够承受的压力毕竟有限。

把上述的一切汇集整理起来,就会出现一种矛盾的现象。压力可以是正面的,促使身体出现良性调适;压力也可以是负面的,导致身体严重受伤。压力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几乎完全取决于 剂量 。压力刚刚好时,不仅能刺激生理适应,也能刺激心理反应。

给自己勉强可完成的挑战

心理学家奇克森米海研究顶尖高手如何进入“忘我的化境”、不断地精进自己时,注意到他们经常挑战个人极限,甚至稍微超越个人极限。为了把那个看似难以捉摸的“化境”转换成不是那么玄的东西,奇克森米海开发出一套巧妙的概念工具。

奇克森米海的工具不仅可以帮你进入忘我的化境,也是让自己承受适度压力促进增长的好方法。我们喜欢把最好的压力称为“勉强可完成的挑战”,它就位于右上角的“心流”区。

当你挑战不太有把握,但不至于让你非常焦虑或过于激动的任务时,那就是“勉强可完成的挑战”。你对任务不太有把握时,正好处在所谓的“甜蜜点”。因为任务比那还简单时,你觉得胜券在握,太简单了,压力不足以刺激增长。但任务比那还困难时,又会导致你慌了手脚而无法专注。你想找的是恰到好处的压力点:超出你目前的能力范围,但刚好只超出一点点。

此外, 你每次承受压力后,到下次承受压力之间,还需要穿插恢复期,那样的压力训练才有效果 。你需要经常寻找“勉强可完成的挑战”:那些让你跨出舒适圈、逼你面对阻力求得增长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