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科技殖民主义,必然有科技民族主义

1492年,哥伦布率领舰队从西班牙出发,一路向西,意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打开了大航海时代。之后400年,欧洲西、葡、英、法各国船桅纵横于四大洋五大洲,巧取豪夺,一面掠夺各地资源充实本国财富,一面以相对进步的文明进行实质统治。在殖民主义的全盛时期,地球上辽阔的幅员──包括整个非洲、美洲,以及除了中国、韩国、日本、苏俄以外的亚洲,都成为屈指可数的欧洲国家的殖民地。

19世纪后半,德国和意大利统一独立,成为民族国家的范本。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地缘政治重新洗牌,加以殖民者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局面本来难以持久,被殖民者的屈辱开始泄洪,民族主义终于汇聚成不可抗拒的时代巨流。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从殖民者手中夺回统治权,创建了上百个民族国家。

虽然民族主义兴起,但全球化的脚步不曾停缓。驱动全球化的动力先是贸易,接着是生产供应链的全球分工,最后则是科技的普及化。

一、企业帝国是怎么出现的?

科技没有国界。 但在19世纪末全球化的初期发展阶段,推动国际标准的机制还没有创建,加上民族自尊心的作祟,各国各行其是,结果造成像交流电插座或电话接头互不兼容的混乱现象。等到个人计算机的出现,Wintel风云际会成为世界标准,后来又有全球互联网的出现,信息一点就通。

20世纪终于重现 “书同文、车同轨”的风华,只是这回统一的力量是科技,而不是武力。

一旦全球用户的使用习惯获得统一,科技的控制者便落在少数企业手中,生产力虽然普遍提高,经济利益并没有平均分享。特别在互联网时代更是赢者全拿,十只手指可以数完的企业(脸书、亚马逊、苹果、谷歌、微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控制了全球绝大多数的用户,攫取了前所未见的利润。这些企业的发展过程跟19世纪的帝国主义殖民者如出一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

  1. 企业帝国垄断了客户,他们不但对我们的偏好、习性、行踪了若指掌,进一步据以引导我们下一步的行动。不知不觉中,大家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帝国的子民。
  2. 由于对子民具有绝对的控制权,企业帝国可以从殖民地赚取超额的利润,一面累积资本和人才的资源,一面阻断其他的竞争者,不断巩固其帝国地位。
  3. 最后企业帝国开始制定游戏规则,掌握对未来的话语权。他们开始涉入政治,制造舆论,以超额利润支持各种登月计划,打造未来社会。甚至企图站在某种道德高度,引导子民的价值取向。

二、无可避免的“科技民族主义”

然而任何作用力都有反作用力,19世纪的殖民主义曾经孕育出20世纪的民族主义。同样的钟摆效应,20世纪应运而生的 “科技殖民主义” 迟早会激发出21世纪的科技民族主义。

科技民族主义之无可避免,有三个主要原因:

1. “科技虚拟帝国”和政治实体国家之间的冲突

虚拟帝国没有国界,对其子民的了解(如个人数据)和控制(如AI对用户的影响)却远远超出国家权力,而其他国家也可以轻易地通过虚拟帝国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伸出一只看不见的手,穿越国界,搅乱其他国家的社会秩序(例如美国选举时的通俄门)。任何实体国家当然不能坐视,特别是政治大国,必然会以各种科技或保护政策相抗衡,以保障国家安全。

2. 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之下,国与国之间存在相当的依赖程度

相安无事时,国际分工可以增加效率;但在竞争白热化时,为了增加本国竞争力,打击对方国,关键技术或资源便成为筹码。长久以往,国际分工形态的产业链只有朝向“自给自足式的民族产业链”发展,以免被其他国家扣锁住行业的咽喉。

3. 科技虚拟帝国带来对价值观和政治体系的冲击,往往并非实体国家所乐见

科技帝国多以美国为蓝本,提倡多样、开放、民主,对于地球上众多的实体国家而言,不是造成立即的冲突,就是存有潜在的威胁。这些国家的对抗之道,只有一面构建各种路障或门槛,一面培养民族产业。

“科技民族主义”正在我们的眼前发生。中国大陆向来大力倡导民族行业,2015年李克强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政策,其中便明确规定半导体工业自给自足的目标。关键行业能自给自足不求外人,是任何大国发展科技必然采取的安全措施,何况中国饱尝百年帝国主义的屈辱。

面对科技殖民主义,只有高举科技民族主义与之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