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又来啦,Adobe印度裔CEO带领公司市值成长6倍

一提到多媒体处理软件,消费者脑中想到的不外乎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等软件,而这些都来自计算机软件大厂Adobe。

这样一间家喻户晓的公司,却在成立后的25年,陷入瓶颈,即使保有明星产品,功能没有重大突破,营收虽呈正成长,股价却已10几年未提升,组织高层明白必须做出改变。2007年接任首席执行官的山塔努.纳拉言(Shantanu Narayen),面临的就是组织如何改变的挑战。

预见图片协作平台趋势,被Adobe力邀当产品开发

纳拉言出生于印度大城海得拉巴(Hyderabad),1989年硕士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进入苹果公司(Apple),在工作期间,他观察到网络分享兴起的苗头,除了文本之外,图像分享也可能是未来的趋势。虽然数字相机尚不普及,摄影师依赖软片,他那时就产生照片放在网络共享的想法。1996年,他创办Pictra公司,创建线上图片协作平台;最终公司虽因商业模式不成熟,卖给富士软片(Fujifilm),纳拉言却因此与Adobe结下不解之缘。

Pictra和Adobe曾有短暂的合作,Adobe的图像编辑软件导入Pictra的互联网系统,让用户可以编辑、共享图片,提供消费者完整的图片协作方案。1998年Pictra卖给富士软片后,Adobe看上纳拉言对市场的敏锐度,力邀他为产品营销与开发资深副总裁,2005年成为集团首席运营官,2007年正式被董事会提拔为首席执行官。

舍弃销售套装软件模式,用订阅制抢攻更多客户

纳拉言接手的第一年,Adobe股价直线衰退,上任15个月内股价便重挫60%,暴跌至6年内新低的17美元(约新台币523元)。纳拉言却在这时候做出重大决定:以18亿美元(约新台币556亿元)收购数据分析软件公司Omniture。该公司主要提供网站流量监测、用户分析服务,而Adobe则是以多媒体软件为主,两者的业务范围相差甚远;不过,纳拉言说服董事会,有Omniture的数字营销技术,就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拓展新的产品线有益无害。

这只是纳拉言的第一步,真正带领公司爆发性成长的策略,是Adobe获利模式的转变。 2013年,纳拉言大胆宣布,Adobe将舍弃原有销售套装软件的模式,改为“订阅制”,原先消费者是一次性买断Adobe的软件,每年初更新一次;订阅制则改为月缴,且全面在云计算上进行,更新也可以随时完成。

实施的头一年,消费者不满和质疑声不断,让Adobe当年度的营收硬生生蒸发7亿美元,纳拉言仍保持乐观的态度。

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明智的。就短期来看确实造成客户的反弹,但长远来说,第一,降低购买的门坎,原先动辄1,200~2,500美元的软件,可能阻挡潜在客户,订阅制只须月缴几十美元,就可以使用软件,不满意也可随时取消订阅。

第二,通过数据分析及云计算服务,可以更精准地了解用户体验。面对企业端的用户,还能及时提供客服支持,添加更多功能,协助企业解决问题。

如今,“订阅制”已成为Adobe的成长动能,根据今年第一季的财报分析,Adobe的营收达21亿美元(约新台币648亿元),较去年成长24%,其中订阅用户带来的收入高达18亿美元(约新台币556亿元),较同期成长30%。

Adobe前任CEO布鲁斯.奇森(Bruce Chizen)曾坦言,他绝对无法如同纳拉言,做出这个破釜沉舟的决定,但订阅模式已成为Adobe转型的最佳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