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同夺诺奖 儿子道出了关键

诺贝尔奖可谓学术界最高荣誉,一奖难求。但美国学者柯恩伯格竟在父亲夺下诺贝尔生医奖的47年后,获颁诺贝尔化学奖。柯恩伯格认为,关键就在于让孩子独立、鼓励自由思考的教育模式。

美国生物化学家柯恩伯格(Roger D. Kornberg)出身研究世家,父母都是生物学家,柯恩伯格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他继承父母衣钵走上科学家的道路,并且找出基因消息的复制过程,2006年获颁诺贝尔化学奖。

其实早在柯恩伯格获得诺贝尔奖的47年前,他的父亲也曾获颁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他们两人也成了诺贝尔史上第6对父子档,令人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家庭能够一连催生2名诺贝尔得主。

“诺贝尔奖绝对不是遗传性疾病”柯恩伯格日前接受中央社记者专访​​时开玩笑地说。他认为,过去之所以有那么多诺贝尔父子档,主要是过去科学家很少,很多科学家的父母也是科学家,同一个家庭的成员才有可能先后得奖,但随着科学家数量增加,未来这样的情况可能越来越少。

柯恩伯格说,家庭对于孩子的智能、社交或其他方面确实有一定影响,但最重要的不是刻意指导孩子学特定才艺或学科,而是让孩子独立,鼓励他们尽可能自由去思考、去做想做的事,从小培养创造力和独特性,并从中获得满足感,找到对的方向。

到底科学有什么魅力,让柯恩伯格愿意毕生投入其中进行研究?柯恩伯格表示,化学是万物的基础,造就人们身旁一切的物质以及所知的世界,对于生命体及非生命体都相当重要,例如药品、能源、各种设施都是化学的重要应用。

化学有助人们理解生物的方方面面,生物的起源、发育、代谢都可以用简单的化学词汇来解读,了解后才知道如何改善缺陷。柯恩伯格说,所有人都对自身周边的生理、环境、社交交互,甚至对整个宇宙有兴趣,但唯有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才能增进对世界的了解。

不过,现在全世界的基础科学研究经费都明显不足,柯恩伯格表示:“我们对人类生理学的了解仍相当有限;然而,研究是进步的动力,必须通过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这些研究,我们恐怕还活在很原始的生活中。”

除了经费问题,柯恩伯格也呼吁政府想办法吸引年轻人投入科学研究,让每一个聪明、勤奋、有抱负的年轻人追求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尤其千禧时代缺乏耐心,也较不愿投入薪水低、但可能获得有兴趣研究成果的工作,政府更需增加诱因,让年轻人愿意投入研究,贡献社会。

柯恩伯格不只是诺贝尔奖得主,更是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唐奖国际咨议委员,在他眼中,诺贝尔生理医学和唐奖的生物科技医药奖有何不同。

柯恩伯格说,诺贝尔奖着重于表扬科学界的独特发现,而非研究者的终生成就,但唐奖则是着重于特定领域中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获奖者可说是科学家的典范,不仅是对于把基础科学带来医药发展研究者的肯定,也让一般人们对科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