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科技之外 还有什么成就了Netflix

超过1.17亿个会员、4.5亿个独立设备,平均每日1.4亿小时的观看时数,把这些数字加乘排列组合,就成了Netflix了解用户行为最珍贵的数据,也是最强大的武器。但就像Netflix同时拥有科技和内容这两颗心脏一样,数据科技只是Netflix能够走到今天的其中一个原因。如Netflix产品副总裁陶德.叶林(Todd Yellin)所形容:Neflix就像一个双螺旋,是因为把科技和娱乐创意两条线给拉紧在一起,才造就了今天的成功。

单日乘载3.5亿小时观看量的技术实力

借由实地拜访Netflix位于美国洛杉矶和硅谷的两大总部,访谈从首席执行官里德.海斯汀(Reed Hatings),到横跨Netflix产品、影音科技、消费者洞察、图片算法、内容发送、配音、设备伙伴生态系统等,总计超过20位内容与科技相关高端主管和主要人员后,一方面毫不意外地见识到Netflix的技术实力。就像是Netflix如何能乘载单日最高达3.5亿小时的惊人观看量;以及如何确保系统问题都可以在10分钟内排除,维持99.97%的高可用率等等。

又或是Netflix图片算法团队是如何通过不断演进的视频压缩技术,在维持画面品质的情况下,以动态优化工具,让同样4GB大小数据传输量的可观看时数从过去的10小时拉长到现在的26小时。这2.6倍的前进,意味着消费者原本连一系列影集都看不完的数据方案,现在已经可以看完两套影集还有余裕。


倾听用户真实声音,而不只是看数据

而另一方面也让人感受很深的,就是在Netflix借由科技、数据的力量做出理性决策的背后,其实还有很主观、主动、感性的一面作为关键的辅助。

就好像今天不论是科技公司或非科技公司,基本上大数据、AI、机器学习等,已经成了人人随时挂在嘴边的热门词汇,仿佛不谈论AI,就等于是被世界淘汰一般。但Netflix谈论更多的反而是内容、是创意、是体验,还有创作者、用户与伙伴。

就好像Netflix引以为傲的个人化推荐系统背后,当然也少不了要有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但Netflix消费者洞察副总裁亚卓安.拉努赛(Adrien Lanusse)也说,“数据可以告诉我们会员做了什么,但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以及是谁这么做。”

这是为什么他们一年之中要飞好几趟,到世界各地亲自拜访上千名会员和非会员,借此认识消费者的全貌,也找出产生这些数据结果背后的原因,并挖掘出单靠数据无法发现到的用户需求。

很多时候,Netflix所做的改变就是来自这些面对面访谈中得到的灵感。如果少了这些质化工作的投入,单凭数据,或许今天的Netflix也不能创造出受各界肯定的用户体验。

相信创作者的创意和主动,为人才续留好莱坞

又或者,今天被视为可以左右串流影音市场未来战局的“内容”。过去大家总说Netflix是靠数据分析作出精准内容,以此提高内容胜率。但实际上Netflix会告诉你:“我们爱算法,但更重视创作者的创意。”海斯汀不否认,下赌注在创作者身上有可能会失败,但他也相信是因此才更有机会实现Netflix发展内容的野心。

这是为什么不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Netflix好莱坞办公室的团队规模已经从800人倍增到1600人,至今Netflix官网上,洛杉矶办公室还有189个职缺高挂。实际上,几年前当Netflix位于洛杉矶比佛利山庄的办公室面临空间不足问题,需要搬迁时,大可在其他州政府提供的优惠税率等考量下,将办公室迁移到其他地区,但最终他们还是为了就近争取全球顶尖内容行业人才,决定续留洛杉矶。

不只是涉足内容行业的科技公司

而Netflix对内容发展的强烈决心也不只是展现在一年80亿美元(约合新台币2400亿元),毫不手软的投资金额上,更是他们对整个内容行业从上游至下游的深度参与,以及想要在这个行业创造改变的野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Netflix对内容行业的渗入程度愈深,尝试要将本身擅长的数字科技用以改变如传统制片行业时,Netflix也没有忘记要将创作者、将内容产制者的需求和感受放在第一顺位。而这绝对是Netflix能让理性与感性的两端能够紧密融合的一大关键。

事实上,Netflix的好莱坞和硅谷办公室之间虽然相隔539公里远,彼此合作却是非常紧密的。对Netflix内部许多来自工程背景的科技人来说,好莱坞片厂、制片人员对他们可是一点都不陌生。而与其说Netflix是一家涉足内容行业的科技公司,倒不如说科技和内容娱乐都已经成为Netflix的企业DNA,深植在Netflix的血液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