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碳,是节费还是节能?

人常说要节能减碳,或是随手关灯,其实“电”的产生方式与水资源不同,特斯拉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Elon Musk)曾提出要用大量的太阳能板的“屋顶”搭配超级电池,试图让每户人家都能成为自给自足的发电单位,而近年来矿产与电动汽车用的电池原料稀缺,也纷纷出现抢矿的现象。想了这么多替代能源的方法,我们现在还是有个科技瓶颈,水资源可以盖水库存储,而电能却只能通过尖峰离峰的发电方式做调节,截至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无法大量存储“电能”。因此,使用电的波段控制跟发电量,才是目前用电的首要目标,换句话说,台湾并不缺发电机组,缺的是管控电能的方式与策略。

政府提出2050年达到净零碳排的转型远程目标,许多替代能源持续推动──离岸型的风力发电、地热发电的商业发展、于现存的福德坑垃圾掩埋场转型成太阳能电场等。但回到“用电”,我们可能要转换思考:关灯关冷气是在节省你家的电费,而不是节省电能的时段耗损。

这里并不是鼓励说持续开冷气或不做任何节能,而是整体电力分配与产能的思维,就像个溪流一般,我们只捞取足够的量来使用,如果每个人捞取的更少,溪流便不用增加水流量,也比较不会干涸。电力就要在调配与使用上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有效使用。

建议大家观察一下台电提供的用电曲线图,你会发现,大约凌晨3时至6时是离峰时间,用电量是有余地的,因此半夜睡觉开冷气,对于电力供应负担不大,反倒是中午时段或是傍晚时段,用电曲线便会节节攀升,再加上夏季电价,大家收到水电费账单时才会觉得“怎么又涨价了”。其实能源生产的成本并不便宜,而看到再生能源与购买电价,这才发现我们的电费收取其实并不贵。

各种发电方式之发电成本。(Source:台电)

回到用电习惯与观念,在发电与用电之间不再是电厂跟个人使用的关系而已;我们应该思考的是,配置不同的发电形态,维持产能稳定,选择有效率的使用方式,而不是只要一跳电,就跑出来大喊“台湾缺电、我们应该盖更多的电厂,甚至试图让核电厂恢复运转”。替换发电机组,从燃煤到天然气、增加再生能源的发电量比例,而这也涉及到新的电厂构建与选址的问题。不可讳言的,再生能源依然有产生污染的可能性,例如风力发电机的运转低频声、太阳能板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电镀溶剂,太阳能板回收仍然是个棘手的问题。

能源将会是未来最严重的问题,连日来动辄突破摄氏36、37度的高温,电力分配跟使用将会更严苛,而前日说要调整电价也是势在必行,人们要考量的不只是那张水电费缴费单,而是整个发电是否用在合适的阶段与配比,聪明用电、去做区段的增减,而不是要求更多的发电量、去填补某个用电高峰,那不管盖几座电厂都不够用。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