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用过需求金字塔图!被误解超过60年,马斯洛给后世的两堂课

如果你希望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员工能立即提出新建议、新点子,甚至是执行方案,身为老板,你会怎么做?

《马斯洛人性管理经典》举了一个例子,美国林务局(The US Forest Service)有一套建议系统,要求每位提出改善工作和服务品质建议的员工,填写长达4页的表格。结果在其中一个辖区,约2,500名员工,但4年下来仅收到252件提案,等于一位员工一年提出0.025件改善建议。

直到林务局改变提案制度,当员工有新点子,只需填写简单的摘要,呈报直属的上级主管,如果30天内没有收到回应,提案合法就可以直接执行。政策调整的第一年,建议系统收到了6,000件提案。

有时候,不是员工喜欢偷懒、不求上进,而是组织制度扼杀员工的热忱。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受邀一场演讲,现场都是中高端经理人,他先问:“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公司里有不受教的朽木,请举手。”过半数的人都举手。他接着问:“这些人是在你们面试之前就是朽木,或是加入公司后才使他们成为朽木?”众人脸面相觑。

杜拉克指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管理必须因人而异,这个概念源自人本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人们永远不满足,不满足会驱使人们行动

马斯洛把人的行为动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分成5项需求指标:生理、安全、爱与归属、自尊、自我实现。马斯洛的假设是,人有自我意志,驱动人的行为是需求,人会因为某项需求未能满足展开行动。

《动机与人格》指出,一个人终其一生总是在追求些什么。人类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动物,最多只有相对满足或越来越满足。一个欲望被满足了,另一个欲望会冒出来。马斯洛想研究各种需求和动机之间的关联,以及各种动机激起的行动。

但现在提到马斯洛,脑袋里第一个浮现的可能是“需求金字塔”图形。 《颠峰心态》指出,在马斯洛撰写的论文或著作中,从未用金字塔图,而是管理顾问查尔斯‧麦克德米德(Charles McDermid)在1960年代,挪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说明企业应如何激励人心。

需求层次金字塔的误用,导致人们太过聚焦外在驱动力,以为只要给予物质、社会地位等奖励,就能驱动人做事。人们花大半时间寻求外在驱动力,忽视内在吸引力,让“满足”变成不健康的诱因。

满足的悖论:物质、心理富裕,依然不能带来长久快乐

马斯洛解释,如果一个人不缺食物、爱,甚至物质过度富裕,就会轻视基本的生存需求,产生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病态行为,包括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等。就算满足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或低层级的需求,也不能带来长久的快乐。

而对社会地位、他人尊重的过度重视,心理富裕导致心理不健康。例如社群媒体发达,为了得到他人的关爱、崇拜、宠爱,过于看重他人称赞与批评,压力过大,或做脱手序行为,看似风光,却失去自己,不少知名YouTuber、作家都曾经历类似的状态。

“人类更多时候是追求他们的目标和目的,而不是受到盲目的冲动和驱力所驱使”,《动机与人格》提到,努力完成未完成的工作、苦思未解决问题的冲动、想要改善外在世界的渴望,不全都是因为有奖励,而是他们“想”这样做,也就是自我实现的渴望。

领导学之父华伦‧班尼斯(Warren Bennis)表示,在组织问题更复杂的现代,人才成为企业的致胜关键,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为公司效力,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给了经理人全新的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