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智如何在美中对抗下两边通吃?

受益于缺货潮、宅经济,这两年台湾半导体业的业绩增长显著,而其中更有不少公司因为中国的“去美化”政策,营收与获利屡创新高。

近年在美中对峙下,中国企业开始积极导入非美国企业之芯片,带动台湾半导体“去美化”概念股崛起。

其中,以电源管理IC大厂硅力-KY最为耀眼,该公司股价去年一举超越大立光,成为台股新股王。但事实上,综观台股,除了本质实为中企的硅力之外,其实还有其他“台皮台骨”的台湾IC设计厂,被不少投资人所留意。

隶属华硕集团、与硅力同样是电源管理IC设计企业的力智电子,堪称是今年台湾半导体类股里,最受市场关注的一档个股。该公司不仅在年初挂牌前,吸引了超过50万名股民申购、冻结约3千亿元的资金,刷新台股记录;甚至,股票正式挂牌一周后,股价更一度冲破千元大关。

然而,如果把时间倒转回力智成立之初,它其实并不被半导体业界看好。

“力智里面不少人是从前东家(立锜)出来的,还做同样的电源管理IC产品线,又面临前东家诉讼,当初我们都觉得怎么可能做得赢?”一名模拟IC企业透露。

原来,力智是由原本在立锜任职的张天健于2005年成立,当初就是锁定电源管理IC为主要产品,然而,时序走到2007年,立锜认为力智侵犯其专利,因此对后者在美国、台湾两地发起侵权诉讼。

诉讼落幕后拼亏转盈

抢进显卡、服务器供应链

当时,许多力智的客户怕被诉讼波及,一度不敢向其采购,“当时公司基本上都在花时间打官司,(使得)业务拓展受到不少限制”,一名力智资深员工说。

不过这个状况,在2012年出现了转机。

原本持股力智约5%股权的华硕,决定参与原以力晶作为大股东的力智增资,让力智一举成为华硕持股超过五成、必须计算在其整合财报的子公司。这时候,这场“尾大不掉”的官司,变成了华硕未来获利的变量,原本就是立锜、力智双方客户的华硕,决定出面当“和事佬”让官司落幕。

“两家公司都是我们的供应商,也都是满不错的公司,如果把资源都花在诉讼,对产业也不是很好。”现任力智董事长、同时也是华硕共同首席执行官的许先越回忆。在华硕的积极协调下,4年后,这场官司终于落幕,力智的财务数字因此在2016年转亏为盈。

力智董事长及华硕首席执行官许先越(右)、总经理黄学伟(左)。

就在同一时间,当初力智由于主力产品无法出货,因此“被迫”多元化而发展的另一产品、用于控制电源开关的MOSFET(功率金氧半场效晶体管),开始成为挣脱官司的力智大拼翻身的关键。

“后来,力智开始把自己的MOSFET以及驱动IC集成在一起,并且成功吃到了这块商机。”一名半导体业界人士表示。

这名业界人士所指的,正是将这两种芯片集成在一起、近年力智主打的产品SPS模块(Smart Power Stage,智能功率模块),过去3年来,NVIDIA(英伟达)将力智纳入其高端芯片的公版里。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