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预期2023年电动汽车相关营收发酵,布局含金量最高三电有何机会?

电动汽车有一半以上成本在电控、电池、马达(机电)等三电,是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也是电动汽车成本能否下降的重点所在,鸿海预期2023年电动汽车相关营收将明显发酵,能否如期实现,其中布局已久的三电进度成为关键,鸿海科技日始落幕,本篇将说明鸿海目前三电发展进度。

电动汽车成本结构中,电池即占三分之一以上,加上电控、马达,三电合计占成本一半以上,鸿海本身优势在于电子零部件制造、供应链管理能力,而本身不足之处在于造车技术,这部分通过与裕隆合资成立鸿华先进有了发展基础;此外,电动汽车关键零件像是三电,目前通过与指标厂商合作、MIH平台集成、自行研发方式补齐,其中,自研技术更有利于降低成本,是未来鸿海拓展电动汽车市场的关键。

其中三电自制率提升,更是鸿海能否实现2023年电动汽车营收明显发酵的关键所在。鸿海始落幕的科技日所发布的三款自主开发电动汽车款:Model C休旅车、Model E轿车(见首图)和Model T电动巴士,仅是向品牌客户展示鸿海电动汽车整车解决方案的能力,但后续若进入在商言商的量产阶段,各种关键零部件若能展现出成本与性能兼备特性,才能达到车厂量产条件与竞争力。因此鸿海三电的自研发展进度成为关键。

以其中成本最高的电池来说,电池模块关键为电芯与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

鸿海向特斯拉取经?

产业人士指出,特斯拉的做法,是先发展BMS、再去做电芯,特斯拉推出的4680电池,就是以这样的路径发展,BMS一旦出来,就能知道需要怎么样的电芯。

鸿海也将采取这样的模式,鸿海已自行研发BMS,目前电芯通过MIH平台成员供应,通过这样的模式,鸿海已具备供应电池模块,且市场认为,鸿海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降低电动汽车重量,之后不排除自行切入电芯生产。

目前生产电芯厂商众多,鸿海竞争力为何?产业人士认为,鸿海自行研发电池材料技术已有一段时间,目前各家厂商发展电芯的竞争关键,在于使用更少的电芯但发挥相同的电池性能,让单位使用电芯数量变少、汽车重量降低、成本下降,而这需要通过材料技术完成,鸿海目前已掌握相关材料技术,若后续获得客户采用,将具备竞争力。

至于更长远的固态电池,目前市场还未发酵的原因在于量产设备不足,以及关键材料合成技术门槛较高,使得量产需要时间。以设备来说,目前设备技术掌握在少数厂商手中,目前有条件生产固态电池的像是Toyota、Volkswagen等,皆不愿意发布设备。而鸿海后续不排除自行开发生产设备,至于关键材料方面,目前鸿海也已掌握相关技术,预计克服量产约要2~3年时间。

另方面,电控及马达等二电进度预计会比电池更快。以电控来说,主要构成包括负责网络消息的中央网关模块CGW(Central Gateway),车用信息娱乐系统IVI(In-Vehicle Infotainment),以及负责控制车用电子的VCU汽车控制单元(Vehicle Control Unit),目前鸿海电控系统已经开发完成。至于电机系统,鸿海机电系统则有约60%零件来自MIH,目前系统已符合台湾电动巴士要求。

市场人士指出,鸿海的三电发展具备技术基础,是未来电动汽车营收能否发酵的关键所在,目前仍需在客户端认证以及通过相关法规要求,预计自行研发的三电有机会明年首先导入电动巴士,2023年开始导入乘用车,未来鸿海三电导入客户进度,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