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电动汽车销量至今已增长50倍

过去10年电动汽车从几乎无人知晓,到如今成为各大产业竞逐的最热门目标,是什么因素推动电动汽车发展至今,而迈向全面电动化将带来哪些经济、政治、环境和社会冲击呢?

2008年,特斯拉发布第一款能够合法开上高速公路的量产电动汽车Roadster,自此揭开了电动汽车时代的序幕。从2011年至今十年,电动汽车销量从每年5万辆,增加到超过每年300万辆,50倍的增长幅度让各家车厂纷纷跟进,不想在这场革命中断送家业。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电动汽车能够增长到现在的规模呢?或许我们更应该反问,是什么原因限制了电动汽车的发展。

电动汽车增长之路

虽然Tesla Roadster在2008年才发布,但电动汽车的历史甚至比燃油车还要早,但受限于三个原因,迟迟没有突破性的发展。锂离子电池技术是这一次电动汽车的核心,但依然要面对技术限制、量产困难以及消费者信心的挑战。

依赖各家车厂与顶尖人才的助力,在过去几年之内,锂离子电池和电动马达技术突飞猛进,生产成本也大幅缩减,更重要的是,社会对于永续解决方案的意识持续增长,使得电动汽车有了爆发性增长。

2021年主要市售电动汽车续航力比较表。 (Source:Statista)

技术面来说,2011年,电动汽车的续航力中位数只有108公里,但到了2020年已经增长到400公里。成本面来看,2011年时,电池容量每度(kWh)的价格是800美元,到2020年只剩下137美元。这两个因素推动了电动汽车更能担当起一般日常使用,而不再是有钱人的环保玩具。但要让电动汽车持续增长,政治因素绝对不能忽视。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抗气候变迁是21世纪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而交通工具几乎占了一个国家将近3成的排放来源,因此电动化被视为减碳的主要手段,依此而生的相关购车、研发、产业补助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其实这背后还牵动了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

从民生到战争

电动汽车的发展影响不仅仅是经济,也包含了劳工就业,甚至是国际战争。回顾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型战争,但凡美国出兵介入的战事,超过一半以上都与石油密切相关,这跟电动汽车有什么关系呢?

以2019年为例,全球石油需求有四分之一来自小型乘用车,石油不仅是产业原料,同时也是交通命脉。美国虽然是石油生产大国之一,但每年依然进口大量石油,来确保本土供给,以应对紧急情况。

锂离子电池被视为未来的石油,成为重要战略资源。 (Source:Tesla)

当这些乘用车大量电动化的时候,石油的需求将大幅下降,而过去因为抢夺油权的各种外交盘算,也会因此重新评估。相反地,电池制造原料很可能成为新的战略资源,像是镍、钴、锂、铜等矿产,就被视为新的“石油”,已经开始明争暗斗。

除了政治议题,民生议题一样重要。有人认为转型电动化,会导致汽车产业大量失业,但另一派人则主张电池与电动汽车将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美国劳工局预估,到2030年,因为电动汽车生产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正增长,将高达35万人。

在减碳、外交、劳工等多重因素评估下,中国、欧洲、美国三大市场都有不同程度的电动汽车补助,同时也对燃油车祭出落日条款,逐步迈向全面电动化,但现在电动汽车市场究竟是什么模样呢?

乞丐中的霸主,还是乞丐

说来讽刺,尽管电动汽车的增长看似爆炸,但就像乞丐中的霸主还是乞丐一样,在极小的基数上,高倍数增长后,对比主流市场依然还是非常小的占比。

从2010年至今,电动汽车销量几乎是以每年50%的速度超快速增长,到现在已经增长了50倍之多。但残酷的现实是,即使在电动汽车最普及的欧洲市场,电动汽车销量也才稍微超过整体汽车市场的10%。

电动汽车数量最多的中国,其电动汽车占比略低于10%,而补助最不给力的美国更是只有3%。

这还是新车销售的部分,如果考虑到道路上的车辆总数,电动汽车与燃油车比例是1:250,尽管电动汽车在2021年增长快速,超乎预期,但乐观预估到2040年,电动汽车才有机会达到新车销售总量的50%,而在路上的电动汽车数量将有机会增加到三分之一。

电动汽车发展将在2030年后加速并冲击主流市场。 (Source: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根据麦肯锡预估,到2022年全球将会有450款新的电动汽车型亮相,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进而助长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但是以整体汽车市场来看,电动汽车要到2030年以后,才会快速的增长为主流。

CBinsight指出,依据目前的乐观情势,道路上的电动汽车数量,在2030年将超过1.4亿辆,如果政府进一步扩大补助,这个数字甚至可能超过2亿。

整体来说,如果看过去十年,电动汽车虽然增长快速,但依然还是非常小的群体。但未来10~20年,这个趋势会持续增长,并且加速往上。届时,特斯拉还能保持它的领先地位吗?而电动汽车的售价又会降到多低?都是未来观察的重点。

(本文摘译CBinsight“The Race For The Electric Vehicle 2021“;首图来源:保时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