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opbox公开自家工程师职务能力框架

Dropbox近期公开了一份内部的工程师职务框架(Engineering Career Framework),详细定义了工程师在企业内的职务能力阶梯,比如软件工程师就分成7阶,每个阶层都有各自应具备的能力面向、关键行为与影响力。除了最常见的软件工程师,这份文件还定义了其他如QA工程师、SRE、ML工程师、安全工程师、技术项目经理、工程经理等职务,要让工程师能依循这套框架来查看自身的能力级别,企业也能以此来查看应征者、员工处于哪一个层级,了解其能力所在。

“这份框架是我觉得Dropbox内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一位台湾的Dropbox软件工程师vgod点出这份框架的重要性。他指出,每个大企业都会定义类似的框架,但少有公司会把完整的文件开放出来,这也凸显了Dropbox公开框架的难能可贵。他也认为,虽然这份框架是Dropbox的定义,但硅谷各大公司对工程师能力的定义和期待,都已经收敛到相近的范围了,意味着这个框架,就是美国大多科技公司的工程师用来定义自己能力级别的参考标准。

这份框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结构来解读。第一大结构,是每种职类的每一阶层,都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描述,分别是范围(Scope)、协作范围(Collaborative Reach)与影响优势(Impact Levers)。从文件描述来看,“范围”是用来描述工程师对工作任务的掌握与执行程度,“协作范围”是用来定义工程师协作触及到的团队或组织面向,最后的“影响优势”,则是列出不同能力阶层的工程师,对企业带来的有利影响有哪些。通过这些定义,员工较能清楚区分各阶层之间的差异,了解自己的定位。

另一大结构,则是在每种职务分类的每一阶层中,都会详细定义工程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应完成的关键行为。这些能力范畴不仅包括技术能力(也就是Dropbox框架中的“Craft”),还包括领导、制定策略的能力(Direction),聘用员工、担任导师的能力(Talent),与他人协作和沟通的能力(Culture),以及产出具深度与广度的成果的能力(Results)等。这份框架指南也指出,这些能力定义,可成为工程师思考该如何工作的参考。

“Dropbox框架对每个阶层的清楚定义,消除了模糊空间,对于工程师的增长很有帮助。”vgod受访时表示,对工程师来说,通过这份框架可以很容易了解自己处于哪个阶层,以及要前往下个阶层,还有哪些能力需要补强。同时,也能更开放的与主管讨论,该往哪个方面学习与精进,才能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甚至在跟主管提升职时,这套框架也能成为具体的表现衡量标准,减少升迁过程可能发生的政治角力情形,以及“抱老板大腿”就能升职的现象。

对企业来说,这份框架也能在许多场景下派上用场。比如Dropbox每半年会进行一次个人表现查看(Performance Review),这份框架就能作为评估自己或他人表现,是否符合期待的重要依据。员工升职时,也能用这套框架查看该名员工的影响力,是否已经达到下一个层级的标准,如此一来,员工也较不会出现“为什么我做了很多事但还是不能升职”的心理。招聘时,同样也能用这套框架,依据应征者以往的工作经历评估对方属于哪一个层级,先了解其能力等级,再分派到合适的职位。

不仅能对Dropbox内部员工带来帮助,vgod认为,这份Dropbox制定的工程师职务框架,对于所有在工程师路上努力的人来说,都值得参考。

尤其他观察到,台湾工程师普遍注重技术能力的精进,将许多心力花费在追逐新技术、新语言、新框架上,却忽略了追求技术能力的行为,不一定能为企业带来更多贡献。部分工程师则是习惯自己埋头苦干,尽管确实交付他人指派的任务,但也因此缺少了发掘新项目的能力,也减少了与他人协作或领导的机会。这些能力的缺乏,都可能成为工程师升职的阻碍。

就连他自己在学生时期时,对于工程师的理解只停留在技术能力的追求,认为程序代码写好、具备系统设计的能力,就是一位高端工程师了,但进入了Dropbox后才发现,公司对工程师的能力要求非常广,Craft只是基本能力而已,若要继续向上升职,就必需要熟悉更多技术之外的能力,为企业带来更多有利的影响。

因此,他也建议,若台湾企业没有制定这类框架,“Dropbox的框架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基础。”通过制定一份职务能力框架,能增加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透明度,激励员工增长;企业评估员工能力时,也能通过同一套参考依据,很容易的向员工解释“为什么你是在这个阶层”、或是“为什么你还没办法升职”,让升迁相关的决策更有说服力。

不过,vgod也指出,这套框架的分类非常详细,对大多中大型的科技公司较为适用;但对创业公司来说,由于员工人数较少、职务内容弹性大,反而没必要将职务能力分这么多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