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病毒、麻疹病毒先别怕,皆有潜力成为治疗癌症的武器

新冠疫情肆虐至今已夺走无数宝贵生命,人人无不闻“毒”色变,但病毒并非百害而无一利,最近英国有医学报道指出一名患有末期淋巴癌的男子,体内肿瘤居然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大幅缩小(极罕见病例,注1)。近年来随着科学家对病毒的认识越来越透彻,人类已懂得如何“修饰、改造”某些病毒,使其成为人类对抗癌症的新武器“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

溶瘤病毒的双重效应

溶瘤病毒是能用于对抗癌症的新形态“药物”,只针对癌细胞发挥作用而不影响其他正常细胞,因此极具抗癌潜力。

腺病毒是引起某些感冒的病毒种类,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科学家曾自庞大的变种“腺病毒”种源库挑选只会攻击癌细胞但不影响正常细胞的病毒株(注2),毒杀癌细胞的能力是自然界病毒的1千倍,目前正由创业公司药物研发公司(PsiOxus Therapeutics)推动多项临床试验。

溶瘤病毒造成癌细胞死亡后,细胞的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会发布增强免疫反应,因此溶瘤病毒不仅能杀死癌细胞,还进一步活化抗癌免疫反应,具双重正向效应。

已上市的溶瘤病毒药物T-Vec

除了单纯以溶瘤病毒破坏癌细胞,有的研发策略朝向修改病毒,成为运载抗癌基因进入癌细胞的载体。AMGEN公司研发的溶瘤病毒药物IMLYGIC(T-Vec)是将“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经基因改造所得,感染癌细胞后会使癌细胞产生大量免疫触发蛋白GM-CSF,更有效活化肿瘤内抗癌免疫反应,已在2015年通过美国FDA审查,正式用于治疗黑色素细胞瘤(melanoma)。

利用麻疹病毒开发溶瘤病毒药物

运用病毒治疗癌症时,安全性当然也不可忽视,除了病毒必须选择性针对癌细胞作用,治疗的病毒药物也不能有在人群传播的能力,否则将引发难以控制的下场。

麻疹病毒疫苗株数十年来已接种数以亿计的儿童,安全性疑虑相对较低,基于麻疹病毒研发的溶瘤病毒曾在瑞士进行第一期临床试验,病毒注射入5位患者肿瘤内,有1名患者病况完全恢复,另外4名患者部分恢复,2名患者连远程未注射病毒的肿瘤病也好转了,目前已有针对多发性骨髓瘤及卵巢癌之第二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

台湾生物科技企业参与开发溶瘤病毒新药

台湾的基亚生物科技与日本Oncolys BioPharma公司共同开发的溶瘤病毒新药OBP-301(Telomelysin),是一款腺病毒基因改造的溶瘤病毒抗癌药物,已于2008年底在美国完成多项实体肿瘤一期临床试验,初步证实安全无虞,后续基亚公司在台湾及韩国执行肝癌一期临床试验,也于去年顺利完成。

目前OBP-301已进一步在美国、日本展开有关治疗胃癌及食道癌的二期临试实验,2019年以500亿日元授权给罗氏大药厂(Roche)旗下日本中外制药全球权利(不含中国、港澳)。

结语

麻疹病毒的缺点是若患者体内已有抗体,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腺病毒为溶瘤病毒的缺点也是容易引发人体产生对腺病毒的免疫排斥,因此临床施用时常直接将病毒注入肿瘤内,以避免引发缺点。

虽然目前只有一款溶瘤病毒药物IMLYGIC通过FDA审核并成为正式的癌症治疗用药,但世界有许多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希望将来有更多溶瘤病毒抗癌药物成为人类对抗癌症的生力军。

注1:研究人员强调这是十分罕见的病例,不代表新冠病毒可治疗癌症,癌症患者切莫故意感染新冠病毒。注2:有些感冒是腺病毒引起,腺病毒感染细胞后,会大量复制自己的DNA并繁衍后代,被感染的细胞最终因不堪负荷溶解死亡。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