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爆红下一步,依赖内容与健康获利模式

Clubhouse爆红,靠着疫情推波助澜与名人效应成为社群火线话题,而Clubhouse该如何避免昙花一现? “内容为王”应是最大关键,同时也要有健康的获利模式支撑长久经营。

网络发展的历程中,不乏众多爆红后被世人遗忘的应用程序,但凡噗浪(Plurk)、MSN、RC语音,或是一些交友软件、直播平台等,都曾经是当红炸子鸡,而Clubhouse能否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内容、获利模式等都是关键。

发迹自美国硅谷的Clubhouse已宣布完成B轮融资,虽然未透露实际数字,但媒体早已盛传估值超过10亿美元,而投资主势必都在敲碗等待Clubhouse的商业策略。

拆解Clubhouse权力关系,分别有平台方(Clubhouse)、创作者(名人或网红)、一般用户。要满足各方需求,才能长久经营。

换言之,什么种类、多少量能的内容会吸引用户长期驻足?创作者实际的变现能力有多少?平台靠什么获利模式维生?受疫情顺水推舟的Clubhouse,是否会止于解封?这些问题的解答,都将左右Clubhouse的命运是可长可久,还是昙花一现。

资深3C博客林小旭表示,目前Clubhouse并没有所谓的获利机制,创作者还无法直接从这平台上赚到钱,但Clubhouse官方已经对外宣布,将开发订阅制和打赏制,未来也可能会针对“开房间”的等级收取费用。

台北科技大学交互设计系助理教授韩秉轩观察,目前Clubhouse还属于封测版本,除了邀请制度的设计,避免人数快速暴增,Clubhouse单一“房间”也设有人数上限,都是考量服务器负荷的设计,未来相关问题解决后,也许会有不同的制度和Android版本的开发,有利于用户数规模更加壮大。

Clubhouse单一“房间”的上限从5000人一路扩大,林小旭猜测,等收费模式启动后,有可能会或限缩人数到500到1000人,要有更大规模就得付费,也应该会有针对创造者的打赏制度,相信有创意的玩法还有很多,“完全不担心它的获利模式”。

不过,观察在Clubhouse勇于分享的名人和创作者,真实能将在Clubhouse上的粉丝数换成营收的“变现能力”,其实还有待加强,也因此,目前Clubhouse上的创作者多以“吸粉”、宣传为主,或是导流到其他平台,或置入广告等等。

林小旭认为,Clubhouse爆红后,不排除会面临和Facebook一样的问题,当创作者的数量过多时,关注度将被大幅稀释,就像Facebook的粉丝团经营,早期就比现在容易得多,也意味着创作者竞争将更激烈,更要各凭本事。

针对内容方面,如果Clubhouse上都是漫无目的尬聊,恐怕就很难长期经营下去,资深主持人陶晶莹对于这个新兴的社群媒体给予高度肯定,她说:“我常常听到含金量很高、专业精辟的言论,自己长了不少知识。”

林小旭也认为,Clubhouse的“知识性含量”的内容也够多,他在上头已经听了网红经营、社群经营、广告投放、创业等多个有兴趣的议题,不少讲师、意见领袖,把平常需要收费课程搬上来,也有多个专家针对某个主题开讲,等于在疫情期间,找到论坛与演讲的替代解决方案。

整体而言,“内容为王(content is king)”、名人效应还是Clubhouse的重要关键,必须吸引用户愿意驻足,甚至掏钱订阅、打赏,才能形成创作者、平台端在获利模式的健康生态。

此外,任何社群媒体都有隐私与安全风险,这也是Clubhouse爆红之后需要面对的问题,KPMG安侯数字智能风险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谢昀泽提醒,Clubhouse除会要求用户上传手机联系簿,还会向所有人公开用户所关注的人、关注用户的人及推荐人等原属于私领域的信息,且目前没有可隐藏的设置选项,人际脉络几乎无所遁形。

对用户该如何自保,KPMG安侯数字智能风险顾问公司创新服务总监林轩宇则建议,进入Clubhouse房间前,记得关掉Clubhouse对联系人的访问设置、决定不再使用Clubhouse后,可写英文信要求客服删除全部个人信息等安全措施。

(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