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下载量暴增,如何保护用户隐私?

从美国总统大选后持续燃烧到今年的网络服务用户隐私议题,于今年初WhatsApp更改隐私政策声明后,再度获得市场用户关注,并导致其竞争服务Signal快速崛起。到底品牌是如何通过尊重用户隐私而获利呢?而企业又该如何在隐私崛起的网络市场中调整自己呢?

2021年初,资料隐私领域讨论最热的议题莫过于WhatsApp的一篇声明——自2月开始,WhatsApp将扩大与母公司Facebook的资料共享范围,用户消息内容仍由WhatsApp掌握,但Facebook可以获得WhatsApp用户的手机号码、最常发消息的用户名单、使用App的时间、发送消息给好友的频率等。

消息一公开,网络立即掀起一波反对声浪,就连电动汽车特斯拉(Tesla)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马斯克(Elon Musk)也直接在Twitter发布贴文写道:“改用Signal”,该则贴文也被Twitter首席执行官杰克・多西(Jack Dorsey)转发,届此,Signal瞬间声名大噪,成为科技业高层亲自推荐的WhatsApp替代服务。

WhatsApp的隐私背叛,翻新竞争对手用户数

光在WhatsApp宣布更改隐私权政策当日,Signal的下载次数就从原先的5万左右,直线上升到130万次,当周整体下载量也创下880万次的新高;而原本就已经小有名气的Telegram,当周的下载数也直接翻倍,至今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5亿人。

即时通信服务掀起移民潮,Signal与Telegram用户数快速上升。

虽然在这波即时通信移民潮发生几天之后,WhatsApp就改口表示,与Facebook共享的资料不涉及用户与朋友、家人间的交流,只限于商店之间,用途只是希望增进Facebook平台广告的准确性,甚至还宣布将资料共享新政策延到5月实施,延长与用户沟通的时间。

然而,WhatsApp的“隐私背叛”声明,却已经点燃许多用户跳槽新服务的想法。

讽刺的是,WhatsApp成功的起点,就是它们当初隐私至上的政策。早在2014年Facebook宣布并购WhatsApp时,就有许多产业专家预测,WhatsApp迟早会成为Facebook广告手段的一个元素,很难维持原本的隐私中立地位,换句话说,日前爆出的争议,其实只是迟早会发生的事件。

Signal是什么?

受到马斯克关注的Signal,是由布莱恩・艾克顿(Brian Acton)及马克西.马林史派克(Moxie Marlinspike)于2018年共同创办,而值得一提的是,艾克顿就是WhatsApp的共同创办人之一。2014年,Facebook以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2017年,艾克顿因个人理念与Facebook的用户隐私政策冲突而黯然离开。

Signal核心服务除了提供文本消息、声音频息、影音通话等一般消息平台的功能外,还加上点对点加密消息作为标准、开源为基准来防止后门的加密消息、一段时间后通过设置可自动删除的消息、消息跳出提醒不显露文本内容等较严谨的隐私加密设置,给予用户相当高度的隐私信赖度。

也就是因为这个隐私强项,让Signal的用户数在过去这一个月来不断上升,成为科技市场的新兴潜力股之一。

隐私至上也可成为品牌推手

过去几年来,网络服务与广告如何利用用户行为数据来计算推送广告,一直是个被热烈讨论的命题,特别是在2018年Facebook爆出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丑闻之后,不少用户开始正视众多网络服务,如何利用自己每天上网所不自觉分享的行为数据。

在这个趋势之下,一些注重用户隐私的企业,反而闯出一条新的品牌定位道路,获得市场众多用户支持。

除了上述提到的Signal以外,智能家电Dyson也是一个相当好的例子。当用户进到Dyson的用户隐私网页,映入眼帘的便是首席执行官对于用户隐私的重视声明以及手写签名,并可感受到这个品牌的领导人以自身作为保证,强调Dyson作为家用智能品牌,尽力保护用户家中数据隐私的声明。

此外,Dyson还利用简单的美工插图,加上几行以“我们”开头述写的清晰文本,清楚地传达Dyson的用户资料使用与保护政策,比起几百行生硬法律文本作为解释条款,还要用户按下同意的传统做法,更能够获得更良好的沟通效果。

另一个以保护用户隐私为主而著名的,则是给予智能家居连接能力的Wi-Fi系统Plume。当私人家中许多设备都得连接网络之时,Plume以保护用户隐私为核心,来设计他们的软硬件产品,并给予用户清晰与简略的隐私控制与沟通媒介,来创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信任感。这样与竞争同业分出区别的市场定位,已经成功让Plume在新兴的智慧家居市场中,创建起相当正面的品牌观感。

最后,一般消费者都知晓的用户隐私捍卫消费品牌,莫过于苹果这家公司了。从第一款iPhone问世以来,苹果就一直站在保护用户隐私的立场,来设计他们的产品。最近苹果与Facebook之间的隐私争议,也再次证明,苹果不会试图通过用户行为数据来获利的多年立场。

用户隐私至上后,法规、企业又会怎么发展?

除了从用户端、企业端来拉高用户隐私的使用标准,政府端也于近年开始介入网络服务与产品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利用。举例来说,欧盟于2018年正式实施《一般资料保护规范》(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而美国加州也在2020年通过《加州消费者隐私法》(California Privacy Rights Act,CPRA),成为美国境内最严谨的消费者资料管理法规。

欧盟预计于今年强化GDPR,加入跨国资料传输与交换的相关法条,届时将会影响使用欧盟境内用户数据的跨国企业;退出欧盟的英国,虽然法规退回2018年的《资料保护法》(Data Protection Act,DPA)标准,但是英国也预计会更新境内的相关法条,来为用户数据设计新一道防线,以及确保英国与他国的资料交换顺畅。

此外,新加坡最新版的《个人资料保护法令》(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Act(PDPA)已于2020年底修正完毕;巴西的《一般资料保护法案》(Lei Geral de Proteção de Dados,LGPD)则预计于2021年8月正式上路,而澳洲、加拿大等国,也预计在今年审视并修正国家对个人资料保护相关法规。

台湾虽然也有《个人信息法》,但其法条主要集中在个人敏感资料的搜集与删除规定,并没有针对网络服务企业对用户行为资料搜集与利用的详细规范,也缺少单一主管机关来实施相关管制与搜查。

当越来越多国家政府介入用户资料搜集与处理时,公司与企业主也该开始盘点自家的数据存储与管理机制,以应对数字服务之下,大量增加的用户数据文件;此外,也得开始引进一套网络安全机制,来应对法规之下的用户资料保护。

最后,无论是哪个市场领域,现代企业与服务提供者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清晰地与用户沟通自己的用户隐私资料使用立场与方式。无论是借鉴Signal、Dyson等企业的品牌定位与沟通技巧,或是针对自家客户设计一套新的说故事形式,现代的数字企业都得有效沟通自己的用户隐私政策,才能在用户隐私越来越获关注的市场环境之下,与用户搭建起一道良好的信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