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发“模拟骨骼的钠电池”,能在充放电1万次后保有91%的电容量

在电动汽车、再生能源的时代,电池扮演举足轻重的储能地位,然而现阶段的锂电池却有易燃、污染性高等缺点。近日,韩国成均馆大学(Sungkyunkwan University)化工研究团队研发一种模拟哺乳动物骨骼的钠电池,能在充放电1万次后保有91%的电容量,为储能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研究团队将论文发布在《Applied Physics Reviews》期刊。

研究团队参考哺乳类骨骼,让钠电池保持结构完整性

相较于锂,钠元素的储量更为丰富,分布也较广泛,因此科学界已积极研究钠离子电池的可能性;然而钠阴极在高压下极不稳定,科学家也未能找到高性能的钠阴极材料,钠电池发展遇到瓶颈。

但成均馆大学的研究突破这项瓶颈。研究团队表示,之所以选择哺乳动物骨骼作为钠电池阴极的参照模型,在于它们由双重材质组成:骨骼外部是坚硬的钙,而骨骼内部(骨髓)则是多孔、柔软、有弹性的海绵状物质。这产生了软硬复合效果,让骨骼能承受身体重量,同时在压力下能具备弹性,保持结构完整性。

研究团队使用氧化石墨烯来模拟骨骼的坚硬外部,并使用名为NVP的多孔材料来模拟骨髓,研发出聚阴离子Na3V2(PO4)3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BI- NVP)阴极电池,让钠电池保持结构完整性。而聚阴离子化合物也有较佳的循环稳定性与热稳定性,以及更平均的电压分布。

进行1万次的充放电循环后,钠电池仍保有91%的电容量

根据测试,该钠电池能在3.6秒内达到高充电速率。在1C的充电速率下,BI-NVP能具有理论容量的97%;而在200C的超高速率下,它也能保持电压平稳。此外,在50C之下进行1万次的充放电循环后,钠电池仍维持91%的容量,而锂电池只能进行400到1200次的循环。

虽然实验取得初步成功,但仍处于概念验证的阶段。研究团队成员Ho Seok Park表示,未来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综合研究,以了解钠电池在更多应用场景的表现,探讨取代锂电池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

《Applied Physics Reviews》、《IN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