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片揪出癌高风险区!他从医师跨界工程师,解决白色巨塔痛点

从数字病理图片平台到医疗图片AI开发平台,AI医疗创业公司云象科技(aetherAI)的产品发展路径,几乎就是共同创办人暨首席执行官叶肇元学习之路的实践。

台大医学系毕业后,叶肇元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病理学博士,期间发现,将放置组织切片的玻片扫描成数字化图片,能为病理学带来巨大改变,于是2015年叶肇元回台后,创办了云象科技。

云象初期主要的业务,便是替医院扫描病理玻片,并提供数字病理图片平台,让客户可以管理、浏览、分享这些图片。

2年过后,叶肇元观察到,AI的进展将推动病理科的数字转型,于是他又自学AI,在平台的基础之上,添加AI功能。

如今,云象的数字病理图片平台已获台大、长庚医院采用,更发展了鼻咽癌、骨髓抹片细胞分类、肺癌等病症开发项目,尝试解决各式各样能应用医疗图片的难题。

也是因为叶肇元自身的医学专业背景,让他很能掌握医界的“痛点”。

一台玻片扫描仪要价数百万元,再加上每一张图片都是以GB在计算大小,所需的计算机与软件相当昂贵,整套系统购买下来,大概需要2,000万元以上,“很贵,所以医院不一定愿意自己买。”

之后,他又看到国际上已经出现用AI来判读病理图片的案例,但在公司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他靠着线上课程,开始从机器学习概论、深度神经网络一步一步学起;再通过中研院举办的课程,结识更多有同样目标、且有技术能力的医师与工程师,推出产品的雏形,进而与医院展开合作。

举例来说,云象与长庚医院共同开发“鼻咽癌侦测模块”,就是由长庚医院派出医生来标注图片,云象负责训练AI模型,目标是自动标示出切片上有癌症高风险的区域,准确率已达97%。

因为叶肇元自身的医学专业背景,让他很能掌握医界的“痛点”。

而与云象合作的医院,不但可以满足发布论文的需求,也能够分享“产品”(如鼻咽癌侦测模块)推出后的知识产权权。

“有了成功案例、有些论文产生后,其他人才愿意跟进。”更重要的是,因为图片的标注是一门“工人智能”的苦差事,需要医师的大量投入,“因此我们一定要跟医院紧密合作。”叶肇元说。

多样产品线齐发,要做医疗界的Spotify

除了长庚医院之外,云象陆续也与台大医院合作,研发“骨髓抹片自动分类计数系统”、与美国匹兹堡大学项目合作,另外还有肾脏、乳癌等病状的项目在推进中。

对云象来说,医院不只是最关键的合作伙伴,也是产品推出后的主要购买者与用户。

然而,考虑到每个病症的AI侦测模块都是独立产品,鼻咽癌买一个、肺癌买一个、乳癌买一个,对医院来说是无穷无尽的钱坑。

对此,叶肇元认为,如果是购买单一产品的模式,就像进到苹果的iTunes Store买一首歌或一部电影;但当产品数量一多,AI产品的商业模式更适合音乐流媒体服务的Spotify的模式,订阅后就享有许多内容,且内容会不断更新。

“但产品都要走一段时间的临床,所以距离Spotify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我们还在做第一张专辑的阶段。”叶肇元笑说。

衡量医院需求与金流,叶肇元努力改变产品商业模式。

创立5年来,云象是少数拥有多样产品线的医疗创业公司,而且还尝试从软件领域,跨到软硬件集成的领域。

目前除了数字病理图片平台之外,有机会最缓存证的产品是大肠内视镜嵌入式设备,只要加装在内视镜主机上,就能协助医师标出息肉位置。

医疗、科技两大产业沟通桥梁,跨界人才哪里找?

产品跨软硬件,自己也从医学生、工程师再变成首席执行官,擅长“跨界”的叶肇元观察,在医界与科技业间的交流,很多都只是站在河岸两旁喊话,没有人真正跨过去。“我认为,跨领域必须有一个人真正跳过去另外一个领域学习、解决问题。只是把两个领域的人放在一起效率不高,电子厂、制造厂如果只找几个医师当顾问也是远远不够的。”

叶肇元的建议是,也许让医学领域的人主动出击,会是比较好的方式,不只因为在第一线能有更贴切的观察,“毕竟没有线上医学院,要跨进医疗领域的学习的成本也比较高。”而现在也有越来越多创业公司、电子厂、制造业需要医界人才。

当这些人才有地方可去,才能放心跨界,成为弥平台湾两大产业──医疗与科技业沟通落差的重要桥梁。

成功跨界的叶肇元认为,科技业与医疗领域要克服沟通问题,就要真正到另外一个领域全方位学习。